探尋建寧古山寨 歷史文化的最直接傳承
2018-12-28 10:46:53林軍?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林軍文/圖 建寧縣位于武夷山脈中段閩贛兩省交界處,武夷山脈環抱建寧東西部,四周高山環繞,山勢險峻,境內千米以上高山就有近50座,歷史上每逢戰亂,山寨就成了人們躲避的地方。北宋末年,金人南下,軍民奮起反抗,紛紛利用山區有利地形修筑山寨,招募義兵,對抗金人。明末和清中后期由于太平天國等戰亂,各地又紛紛筑寨自保,民間又一次次興起了筑寨高潮。1980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的結果,其中就有很多以寨命名的山,山頂都有古山寨,如羅家寨、西山寨、彭家寨、馬鞍寨等。 建寧古山寨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五代時期。乾隆版《建寧縣志》專門記載了古寨:寨十六——東山寨,即東山上。烏龜寨,在俞家潭畔。羅漢寨,在縣治北門,宋紹定間廢。楚王寨,在楚上保。將屯寨,即將屯保前,五代宋鎮將謝望嘗駐兵于此。仙山寨,在楚下保水口。香爐寨,楚上保。仁寨,在燕棲峰背。太平寨,在楚上。國初余治生、余元吉同里人修理,今遺址猶存。青龍寨,赤下保。飯羅寨,鐃村保。軍口寨,赤上保。明洪武十三年庚申改為巡檢司,次年裁革,故址猶存。昔筋竹寇亂,建陽總領劉純仗義討之,會純死于寇,其步卒驕悍難制,知軍趙廷平分其眾,隸左翼扎軍口、永平、綏安、梅口四寨以處之。此其一也。綏安寨,系里心保。唐義寧軍舊址,南唐為永安寨,宋紹定五年壬辰,分總領劉純忠武軍守之,駐新城保。元為綏安巡檢司。明因之,洪武三年庚戌遷今所。永平寨,縣西新城保,即羅源筋竹寇區也。龔家寨,大南保。先年寇亂,鄉人馮真卿駐兵于此,保障一方。又有隔巢寨,唐陳巖御黃巢處。 閩贛邊界還有30多個具名的古關隘,民國版《建寧縣志》記載:隘以控御,寨以屯駐,原為險阻設也。建邑有隘十七,寨十六,守險亦云周矣。作為險隘,它的戰略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這些古關隘位于閩贛古道的咽喉地段,雄踞層巒疊嶂的武夷山脈,道路崎嶇,自古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沖,為福建西北的一道天然屏障。古人用隘口作為軍事防御,防御設施布局嚴密,因而易守難攻。山寨用來屯兵防守所用,這些古山寨同時也是古代“人防”工程。即山寨實際上是當地村民的避難所,遇到戰火或匪盜來襲,當地村民就搬入山寨。 建寧縣現存多處古籍沒有記載的古山寨,下轄9個鄉鎮,每個鄉鎮都有,以客坊鄉有古山寨最多,有五龍山寨、羊角尖山寨、堆谷峰山寨、太平寨、大腦寨、獅子寨、西華山寨、彭家寨、紫云巖山寨等;黃埠鄉有王孫寨;黃坊鄉有西山寨;溪口鎮有朱道嵊寨;溪源鄉有仁寨;均口鎮有張天口寨;伊家鄉有牛牯棟山寨、羅家寨。 由于這些山寨的建造年代比較久遠又缺乏史料記載,只能從當地一些老人的口中得到一點零星的信息,大都是一句話:“山上的寨子是用來躲土匪的。”“打記事起,我就聽老輩人說過彭家寨,那里曾經血流成河,其余就不知道了。”在客坊鄉張溪村老劉的家里,因為我的來訪,這個70多歲的老漢慷慨地打開了塵封的記憶,卻也沒有太多有用的線索。 在現存的古山寨中五龍山寨、牛牯棟山寨、西華山山寨等幾座古山寨,由于人跡罕至,沒有過多地遭受人為破壞,保存相對完好,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和旅游價值。這些古山寨全部坐落在海拔700米以上的高山上,其中五龍山寨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峰頂。這些山寨依托天險,一面甚至兩面臨著懸崖,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寨墻一般用石頭壘成,寬2到3米,高3到10米,有的山寨壘成內外兩道墻。建筑物多為石墻,隨形就勢,錯落有致。古時候當國家內亂外患時,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對山寨防衛需求強烈。而在社會穩定時期,山寨往往用來作為寺廟,因而形成寨廟合一現象。客坊鄉的堆谷峰就有寨廟合一現象,山頂有古山寨,寨內有一座名為“三仙洞府”的古廟。 五龍山寨,是建寧縣數十個山寨的代表,位于閩贛兩省三縣(建寧縣、寧化縣和江西省廣昌縣)交界處的客坊鄉中畬村。客坊鄉外坊劉氏族譜記載,五龍山寨始建于梁開平二年甲子(904年),距今1100余年。山寨坐南朝北,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37米,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頗為壯觀。山寨分上下兩層結構,均系石頭壘成,石墻最高處約10米,頂寬約3米。有三個寨門,皆用條石砌成,分布在三個不同方向,寨門設計成轉彎形,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山寨中間還有類似小的圍墻建筑,估計是用來休息的場所。古山寨是中畬、水尾、源頭、坳頭等客家先民躲避兵匪入侵的場所。五龍山寨旁有蓄水量大的舞雨塘,可供千人飲用。民國版《建寧縣志》記載:五龍山,山高而大,山之巔有塘,曰無憂水,四時不涸。 位于黃埠鄉山下村的王孫寨也頗具規模。民國版《建寧縣志》記載:山南望,中聳一巒,方廣百畝,昔人立砦避地,曰王孫砦,之下為黃坑,黃氏所居。王孫寨坐落于海拔993米的七龍窠山頂,王孫寨東西長約300米,最寬處近百米,面積將近2萬平方米。西側寨門尚存,南側及東側寨門坍塌。 位于伊家鄉東風村的牛牯棟山寨,相對小些,長約60米,寬約30米,但是結構完好,保存較完整,寨旁有水井可供飲用。寨內原有多處建筑,現在均已無存,但依稀可見一些建筑墻基遺址,應為當年寨內人口居住的房屋。原有厚重的木門,被附近村民拆至村中祠堂。 山里的百姓為躲災避禍或者防內匪外患,以家族、村為單位或者依附于大戶,在險要的山頭修筑山寨。他們將一塊塊石頭撬起來運上山峰,用心血和汗水筑成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石寨。并且多次憑借天險石寨抗擊賊寇,保住了生命財產。據客坊鄉劉氏、謝氏族譜考證,中畬、水尾、源頭、坳頭等村的村民,都是永嘉之亂后一批又一批從江西贛州、撫州一路逃難到這塊杳無人煙的地方的漢人。他們飽經動亂的苦楚,便邀集村民自發在山頂上,壘筑山寨,防范兵匪。他們一代又一代,在沒有任何運輸工具的條件下,硬是用人工把一塊塊千斤巨石,從山腳下扛上山頂。可想而知,這里的先民為保存生命,繁衍后代,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每當土匪進犯時,村民鳴鑼擊鼓,聽到這一聲音,手無寸鐵的客家先民就會攜男女老幼趕緊上山進寨。等全部村民進寨后,緊閉石門,寨內用平時早就準備好的大小石子堆放在城墻上,用來擊退進犯之敵。敵人無法入寨,便不戰自退。山寨為這里的客家人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廣昌縣古籍《玄野集》中記載:冰凌,仲弟煩殺采割兵五百于驛前。盡分其尸,啖其肉,分食流民,以祚神。元末,客坊先民曾在客坊、廣昌驛前與元軍進行過殊死惡戰,最后打敗元軍。 伊家鄉至今還流傳著“萬人逃窠”的傳說,當地人認為建寧和寧化交界的馬鞍山有一個巨大的巖洞,可以容納萬人躲藏。中央電視臺科技頻道還專門做過報道,認為不存在如此巨大巖洞的地質基礎。“萬人逃窠”中的“窠”更像分散在各個山頭的山寨,在冷兵器為主要作戰武器的時代,這些石筑“山寨”都是很管用的。 古山寨之于建寧,是不可忘卻的記憶,它們的存在,記錄了古代的生存現實,也是歷史文化的最直接傳承。這些古山寨,藏在深山老林中,如果不及時發掘和整理,會很快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希望有更多的人挖掘、保護建寧古山寨的歷史和文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