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姑娘來泰寧開啟了兩岸鄉創產業交流的征途
2019-01-02 10:08:24陳靜?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泰寧記者站陳靜文/圖 上月18日,泰寧“耕讀李家”的設計團隊上趣智業團隊代表、臺灣創業青年張欣頤經由省臺辦推薦,作為青年才俊代表赴京,參與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活動,親歷與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 張欣頤,這位來自臺灣南部的姑娘,2014年從研究所畢業后,便跟隨團隊從臺灣出發,在泰寧際溪村創辦了工作基地,開啟了兩岸鄉創產業交流的征途。 一切都要從四年前的那場美麗蝶變說起。 量身定制 2014年,泰寧縣委縣政府決定打造“五朵金花”旅游村,生態自然人文俱佳的杉城鎮際溪村名列其中。而泰寧動車站開通后,際溪村便有了明顯的區位優勢。 在先后接觸和比較了多個專業規劃團隊后,該鎮決定與張欣頤所在的臺灣上趣智業團隊合作,并開始著手討論關于際溪村的改造與愿景,因際溪村擁有獨特的丹霞田園風光和深厚的巖穴文化內涵,所以定位為“耕讀李家”。“耕”指的是這里保留著傳統的農耕文化,“讀”指的是泰寧特有的巖穴文化,“李家”顧名思義,因為這里是兵部尚書李春燁的故鄉,而且當地老百姓大多姓李,所以稱為“李家”。 進駐,是上趣智業團隊認識際溪村的第一步,張欣頤和陳瑋綸等人便在際溪村住下了,燒柴生火、吃飯、打水,同村民們一起經歷了“耕讀李家”從無到有的過程。 “要了解一個地方是需要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才能發現他們的需求,并配合與地方的雙向溝通,唯有如此,你才能發現,哪樣的設施、哪樣的業態、才是最適合這個地方,進而就能做出最適當的規劃。”張欣頤介紹道。 夢想花開 規劃結束后,便是新的開始。 2015年的春節還沒結束,張欣頤等人就回到“耕讀李家”準備開始動工。之前錯落的居住群,團隊構思由農民自建、政府出資并進行立面改造,新建的仿古民居與保留下來的木結構民居融為一體,灰瓦紅檐在青山翠柳間,顯得格外搶眼;李家祠堂附近為“尚書故里”,是李春燁出生地和成長地,團隊計劃將此處打造成鄉村民宿群。 再加上引入青年創業者創建的“香草館”和本地手工藝人開設的“李家編造”、漆器工坊的進駐,更不時舉辦體驗課程,小朋友的科普教室、科學實驗館也就有了。 小山村的變化也逐漸影響著這里的居民,李家院子的業主李宗應便是其中之一,他將自家祖屋改造成了民宿,并積極參與民宿業主培訓,學習民宿經營知識,隨著“耕讀李家”名氣越來越響,游客越來越多,李宗應等人的民宿生意也是日益紅火,到了節假日,客房往往供不應求。 愈發成熟 在打響了“耕讀李家”這張鄉村旅游名片后,張欣頤一直在思考,下一步,她和她的團隊還能做些什么,可以把“耕讀李家”打造的更響亮,把閩臺兩岸交流中心平臺搭建的更好更廣。 從2016年開始,張欣頤和她的團隊持續推動合作臺灣高校,每年接收兩批相關專業的臺灣實習生跟著扎根鄉村,張欣頤坦言,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臺灣實習生實習期多為半年甚至更久,他們需要對接臺灣的相關院校,負擔臺灣實習生的薪資、食宿、交通等一切費用。 但是張欣頤卻認為非常值得:“有時候你在一個環境待久了,你很難跳出你所認知的那個既知框架,但是做文創類的就是要基于當地的文化特色,用不同的角度、形式或者用現代人所能接受的一種方式不斷去策劃調整,最后來呈現。” 林佶億來自高雄實踐大學,在“耕讀李家”和村民的所有互動活動,都由他自己企劃,在這里他和際溪村的村民一起農耕,一起上山采野菜,村民也對他視如己出。 臨走的時候,林佶億留下了自己的實習心得:“我在這里生活了半年,我覺得我的收獲很大,嘗試讓自己的思維不被輕易束縛。而當我再回頭看看自己的家鄉,希望自己要更加努力,回饋孕育自己的土地。” “泰寧是我夢開始的地方,在這里,像我一樣的臺灣青年有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讓我們對未來投入鄉建工作更具信心,也期待有更多人發現和參與鄉村的美好。”張欣頤和我們分享了自己四年來的感悟。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