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博物館民間捐贈文物專題展
2019-01-09 10:13:14鄧書榕?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沙縣記者站 鄧書榕文/圖 上月30日,沙縣博物館民間捐贈文物專題展迎來了一群小觀眾。他們是沙縣高砂中心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博物館是他們研學旅行的一站。 研學日記中,一位學生寫下了這么一句話:“今天我親眼目睹了千年古邑的風采,原來文物就在身邊,我要像捐贈文物的叔叔阿姨們學習,留心身邊的文化。” 據了解,此次專題展共收到32位縣內外收藏家及愛好者捐贈的170余件收藏品和文物,主要有古陶瓷、銀銅器、錢幣、票證、舊報紙等。該展免費向市民開放,將持續展出至今年春節期間。 像這樣,由收藏協會發起、民間個人一次性捐贈如此多文物的活動,在福建省還是第一次。 一份好倡議 2018年3月28日,沙縣收藏協會向縣內外收藏家和愛好者發出了一份倡議,希望大家踴躍捐贈反映沙縣1600多年歷史的文物。 為何要發起這樣一份倡議? 發起人、原沙縣收藏協會會長鄧景華說:“沙縣有著1600多年的歷史,我們的目的是想發動民間的力量,提升沙縣千年古縣文化層次,豐富沙縣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第一次發出這樣一份公益性質的倡議書,鄧景華心里其實很忐忑,擔心倡議書石沉大海、無人響應。“因為收藏者對每一件文物都是傾注了心血的,得來不易。” 沒想,活動超出預想。兩個月的時間里,經過摸底、登記、集中初選、專家鑒定、館藏入庫等環節,最終,沙縣、將樂、浦城、邵武、尤溪等地32位收藏家及愛好者捐贈的170余件文物入選,均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其中,年代最早至漢代,最大的瓷器是一個通高50多公分的漢代谷倉罐;近現代的主要有舊報紙、錢幣及民間契約等各類票證。 2018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沙縣博物館舉行了文物捐贈儀式。不久,沙縣博物館決定讓文物走出庫房,走進廣大市民的生活視野,便有了這次專題展。 發現在身邊 這次的展品以古陶瓷居多,這些展品多是收藏者在各類收藏交流會上淘來的。 但也有例外。其中,有3件宋代陶瓷是沙縣本土發現,它們是沙縣雞金山窯青釉瓷碟和青釉瓷盞。 捐贈人林英錦是沙縣的一名交警。因為工作的原因,他無法像其他收藏愛好者一樣到處“尋寶”,也因為工作的原因,他及時挽救了一些本地文物。 原雞金山位于現在三明北站附近。2011年左右的一天,三明北站正在施工,林英錦就在北站附近的省道304線上執勤。執勤中,他注意到有零星的陶瓷碎片從工程車上隨著黃土漏下來。下班后,他多次跑到工地上排查,終于發現了幾件完整的瓷器。“我經常會在開發地段發現一些文物,但撿到的多是破碎的瓷器殘片。”林英錦說。 “瓷器是中華文化的一張名片。”這次收到捐贈倡議書,他精挑了幾件最完整的瓷器踴躍捐贈給了沙縣博物館。林英錦認為,收藏就在身邊。他要讓更多人知道沙縣、了解沙縣1600多年的文化。這次,他共捐贈了6件展品,發現地均是沙縣。 民國和建國后的捐贈品,多是報紙、錢幣和票證,也多數是在身邊發現的。 鄧景華涉獵古玩20多年,擅長辨別古錢幣。2008年的一天,一位沙縣夏茂鎮的農民慕名而來,拿著兩張紙幣請他鑒別。鄧景華一看便認出那是蘇維埃時期的紙幣,分別是一元和五分錢,便買了下來。這次,鄧景華共捐出13件藏品,包含古陶瓷、紙幣等。 做個有心人 在這次展品中,記者發現了一件特殊的展品——一張2005年“同一首歌·走進沙縣”的演唱會入場券。 很多人疑惑,這怎么會是文物呢?“因為它不一般。”林英錦說。 “《同一首歌》是一檔在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節目,它能夠來沙縣,就證明了沙縣當年的知名度已經很高。另外,這張演唱會入場券運用了高科技,在副券上有一張IC卡,用于簽到進場,這可以看出當年的智能化科技水平。”林英錦說,這張門票是不可再生的,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隨著時間的流失,歷史價值會越來越高。 類似的文物還有1958年的《沙縣日報》、各類契約、資格證書等。 沙縣收藏協會自2005年10月成立以來,一直積極為地方文物保護事業作貢獻,發動收藏愛好者向沙縣博物館紅色博物館、民俗博物館提供了眾多藏品,還舉辦沙縣銅器、銀器、民間青花瓷盤等多次專題展覽。此次展覽,沙縣收藏協會副會長江劍飛不僅個人捐贈5件藏品,還聯系各地藏友捐了100件。 平時生活中,會員們也在盡其所能,宣傳保護文物,宣揚沙縣的歷史文化。林英錦一有空就會參與與文物相關的討論會及各類型宣傳活動。 據介紹,此次捐贈藏品將由沙縣博物館永久性收藏。“支持文博事業是收藏愛好者的義務。”沙縣收藏協會會長蘇玉炳說。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