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傳統古法紅糖玩轉“互聯網+”
2019-01-17 10:35:31鐘鳴?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打撈 攤曬 熬制 包裝后的紅糖產品 ●三明日報將樂記者站 鐘鳴 文/圖 初冬,是紅糖誕生的時候,在將樂縣黃潭鎮西湖村里,空氣中經常彌漫著甜甜的糖香。紅糖是這里不少農村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經過一年的晴雨耕種,原本枝葉茂盛的蔗梗陸續收割,等待著熬榨成糖的甜蜜蛻變。 隨著“互聯網+”概念風生水起,也讓將樂紅糖開始有了“新玩法”。紅糖合作社將各家各戶制作好的紅糖進行統一密封包裝,膏狀、粉狀、塊狀等各式各樣的紅糖都穿上了“新衣”,讓它搖身一變成為將樂農產品的“新名片”。 紅糖“逆襲”煥發新生 “咦,你這紅糖上貼的是什么標簽?以前好像沒有看到過。”這幾天,在黃潭鎮西湖村合作社制糖廠里,數位前來購買紅糖的顧客發現,店里所有產品都新貼上了一個綠色標簽。 “這是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將樂紅糖農產品的標志,貼了這個標簽,證明我們賣的是國家認可的正宗將樂紅糖。你看,墻上是這個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牌子。”合作社社長肖建筠指著墻上的銅牌說。 75歲的村民熊樹雅說,其實在前幾年,村民們都是把自己熬制的紅糖拿到市場銷售,不但費時費力,而且價格也不太好,將樂紅糖一度低迷,農戶們不愿種植,連甘蔗地都很難見到。 這幾年,將樂縣委、縣政府結合當地特色加大農業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甘蔗種植基地,積極牽頭各有關單位,以手工傳統制作紅糖工藝的西湖村紅糖專業合作社為基礎,正式成立將樂縣紅糖技術協會。 協會成立以來,對分散在古鏞鎮、光明鄉、大源鄉等10多個村多個老字號的甘蔗種植和手工制糖工藝進行了全面整合,對全縣甘蔗種植的品種進行優化,生產過程統一進行無公害管理,建立制糖技術標準,實施標準化的傳統制糖工藝。同時,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種苗肥料,協會提供技術指導,在貧困戶最發愁的銷售環節,則由電子商務中心負責以兜底價格進行收購,解決了貧困戶的后顧之憂。 古法紅糖飄香互聯網大市場 伴隨著互聯網,將樂紅糖也有了“新玩法”,當地政府出資50多萬元,為農戶搭建起生產加工和電商運營平臺,將傳統產品進行精心包裝,擺脫了原先價低、品質不均的歷史,讓有技術專長的農戶帶頭加入,帶動合作社成員共同發展,讓貧困戶都搭上電子商務的“致富快車”。同時,鎮里將紅糖制作流程作為一項農業體驗項目融入當地的鄉村旅游環節,讓游客在體驗中更好地去了解紅糖的來之不易。 “現在電商渠道每天都要往廣東、上海、蘇州等地發貨300公斤,在全國共有20多個代銷商,將樂紅糖越來越多地被人所熟知,今年預計線上銷售1.4萬公斤,收益達28萬余元。”肖建筠說。 在家鄉生活的年輕人,也深知這份百年工藝堅守的不易,因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扎根農村,從甘蔗種植到電商推廣,他們用身體力行,加速將樂紅糖成為新一代的“網紅”。 甘蔗榨出了幸福,“紅糖村”的日子也越過越甜。紅糖合作社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拓展產業鏈和提升價值鏈,力爭到明年實現銷售網擴大一倍,同時發展紅糖糖漿增加收益。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