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桂花為媒“種”出特色小鎮
2019-01-17 11:42:01薛東 全幸雅?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文化內涵 可觀可觸可感 走在桂花園的馨山小徑上,時有清香襲來。馨山由香徑、馥林、芳田、桂園十景及狀元坊、云外亭、翠柏蒼松碧桂臺等景點組成,每一景點都與桂花文化息息相關,移步易景,令人心曠神怡。 “能賞荷就是荷文化嗎?很多公園也能賞桂,游客憑什么來桂花小鎮?”清流縣桂花園旅游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藍積玉對桂花園文化建設頗有心得:“桂花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體現在古文詩詞、名人佳作、神話傳說中,例如‘蟾宮折桂’象征榮譽;‘昆山片玉,桂林一枝’象征出類拔萃;‘清可絕塵,濃能溢遠’象征高潔風雅等。把豐富的桂文化與園林建設相統一,桂花才能跳出‘物’的簡單范疇,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 朝著“打造千年文化名園”這一發展方向,2010年,桂花園聘請了蘇州東南文物古建筑研究所規劃設計,建設十桂樓、桂花文化館、黃金屋(藝術家村)、青藤堡、魁星閣、花神廟等建筑,處處融詩情畫意與園林景觀于一體,集桂花文化與青山綠水于一身。 目前,桂花園收藏以“桂園四寶”為代表:園內有6萬多株桂花樹,其中,樹齡近800年的文天祥手植桂——“文相桂”為鎮園之寶;一根長8.3米、重5.8噸的金絲楠木烏木“第幾”;2000多方的九龍壁奇石;1000多盆閩江流域特有的小葉黃楊盆景。 此外,園內還有與桂花文化相關的百項文玩古董、上千幅桂花字畫、上百幅楹聯匾額。這些建筑、收藏無不透露出中華兒女“詩禮傳家,文章華國”的人生追求和“寄情山水,半耕半讀”的人文情懷。 “人們游特色小鎮,觀的是文化景觀,體驗的是文化特質。就像蘇州園林,就算出現了一模一樣的復制品,其文化特質也難以復制。”鄭戰友說,“要讓桂花小鎮‘獨一無二’,光有桂花資源遠遠不夠,必須挖掘桂花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其可觀、可觸、可感,資源才有生機活力。” 產業融合 激活“美麗經濟” 許多特色小鎮面對前期投資成本高、周期長的現狀,如何形成可持續的產業生態?答案是必須讓特色產業充當特色小鎮的“造血工廠”,延伸產業鏈,提供多元創新的產品,制造長足贏利點。 如今,桂花小鎮立足“桂花文化產業化”的思路,已形成“苗木交易+產品+文化旅游”的產業運營模式,讓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三產融合態勢初現。 “中華桂花文化園現種植桂花585畝,分為丹桂、金桂、銀桂、四季桂四大品種群,還有不少四季桂品種,常年可開花,賞桂不會受到季節影響。除了作為景觀,桂花園還是一個大型桂花交易服務平臺。桂花園在福建浦城、浙江金華、廣西桂林、湖北咸寧等多處有合作基地,桂花園負責新品種培育、展示、銷售,其他桂花苗木基地負責苗木栽種、批發。”藍積玉驕傲地說,“現在,桂花園的品牌打響了,平臺橋梁作用更加凸顯,凡是要大批量買桂花或賣桂花的,都會來訪。” 同時,桂花園還重視開發桂花系列衍生品,如桂花茶、桂花糖、桂花酒等。“園內大量的桂花足以提供原料來源。桂花產品品質的關鍵在于桂花,不同品種的桂花色澤、香氣不同,同品種桂花采集的時間、天氣以及保存方式都會影響花的品質。我們就地取材,省時省力,又有品質保證。”藍積玉說。 不僅如此,中華桂花文化園也在研制一些市面上沒有的產品。2005年,桂花園與上海香精香料研究所合作,研制桂花精油,并于浙江大學農林學院、南京林業大學,選育含油量較高的桂花品種,研制桂花籽油。 漫步賞花,飽覽藏品,呷口桂花酒,嘗顆桂花糖,臨走前再帶上桂花伴手禮,一天下來,游客們可獲得精神上與物質上的雙重滿足。緣此,桂花小鎮也成為一個集文化觀光、生態旅游、產品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文化休閑旅游景區。 事實證明,小小的桂花在合理探索挖掘下,足以“四兩撥千斤”。鄭戰友說,下一步,桂花小鎮將建成游客集散中心、桂花酒店等旅游配套設施,繼續打造桂花種植支撐桂花加工,桂花加工帶動文旅服務,文旅服務反哺桂花種植的循環產業鏈,實現資源增值、文化增量、產業增效,助推農村經濟發展。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