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瓷”鉤珍將樂“窯”想
2019-01-24 10:55:18方煒杭 通訊員 沙觀球?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明日報記者 方煒杭 通訊員 沙觀球 連日來,走進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參觀“樂土瓷韻——福建將樂文物展”的人絡繹不絕。展覽由133件(套)完整器和200多件將樂窯標本組成,首次系統完整地展示了將樂窯的發展歷史和制瓷工藝。 這場計劃持續到3月底的展覽,是塞克勒博物館的開年首展,也是該館首次與福建考古界聯合舉辦的展覽。館長、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院長孫慶偉告訴記者,研究表明,將樂是福建重要的陶瓷之鄉,歷代精品迭出,是中國古代陶瓷藝術的重要代表,展覽將有助于學術界和社會關注將樂窯的歷史文化內涵。 揭開面紗自成一派 看著展館里人來人往,50歲的余學云很欣慰,多件展品是他搜集并捐贈的。無論在哪,只要辨出是將樂產的瓷器,他都想辦法買回。后來,他還把不少藏品捐贈給縣市兩級博物館,讓更多人知曉將樂的瓷器之美。“收藏瓷器,其實也是收藏中國古老的文化。”他說。 1988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揭開了將樂窯的神秘面紗,標本采集、遺址踏查、墓葬發掘均有所發現。2016年至2018年,當地先后對萬全碗碟墩窯、南口下瑤窯進行考古發掘。截至目前,將樂已公布確認古窯址15處,為研究其源流與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2017年9月,由中國古陶瓷學會主辦的“將樂窯暨中國南方地區宋元青白瓷學術研討會”在將樂縣召開。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得益于豐富的瓷土、燃料資源,加上金溪便利的水運交通,唐宋以來,制瓷業迅速發展,生產的陶瓷種類有青瓷、青白瓷、醬釉瓷等,品種齊全,質地優良,自成一派,由此得名將樂窯。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王莉英認為,宋代,以景德鎮窯為中心的青白瓷生產技術在中國南方地區擴散傳播,形成一個龐大的華南青白瓷生產區。與中原地區、長三角地區的窯相比,將樂窯從造型、釉色、工藝技術、裝飾技術都有自己的風格特點。 有專家表示,將樂窯宋瓷在知名度和技術難度上雖不如當時的五大名窯,但能以小見大,從中看出宋代中產階級的極簡審美情趣。故宮博物院文博研究館員馮小琦認為,將樂窯豎條紋的裝飾、溫婉的造型感是它獨具特色的地方,給人一種新鮮感。 提及將樂,不能不說擂茶,它是中原漢人南遷帶入并留傳至今的飲食習俗。2009年,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和將樂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發現專門燒造擂茶系列器皿的古窯址,填補了我國古代擂茶具窯址的空白,揭示了將樂擂茶歷史從五代時期至當代發展的完整鏈條。 借助絲路聯通海外 除了民間文物搜集和窯址發掘,近年來,在海外多地也陸續發現了將樂窯的瓷器。 “將樂窯近年來在水下考古中多有發現,這些重要的考古依據對研究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有重要的意義。”孫慶偉表示,2017年北大考古文博學院與將樂縣簽訂“縣院共建”戰略合作協議,一年多來,北大師生與國內外專家學者多次赴將樂實地考察。 2007年至2015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島海域開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水下考古調查,發現了五代至清代不同時期的沉船或水下遺存地點,出水遺物以外銷陶瓷器為主,其中宋元時期福建地區不同窯場生產的青白瓷器尤為多見。漳州半洋礁一號沉船出水的一批將樂窯南口下瑤窯的青白瓷,胎質細密,釉色青白,口沿處刮釉成芒口,內壁多模印花卉紋,印紋清晰。此外,將樂窯青白瓷、黑釉瓷在菲律賓地區也有發現,較為系統地反映了古代的南海貿易路線。 這些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青白瓷的外銷概況,也表明將樂窯是宋元時期福建地區的代表性窯口之一,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陶器貿易的重要基地。 國家博物館文博館副研究員胡朝暉表示,自宋元時期,地處閩江支流金溪中下游的將樂窯,因器型優美、做工精細、品種繁多,得益于水運的便利,從閩江通達海外,為東南亞和更遠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作出貢獻。今天,我們要通過研究將樂窯歷史,發揮它兼收并蓄的優良傳統,將其發揚光大。 孫慶偉透露,北京大學不久前啟動了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三大項目,其中就包括海上絲綢之路和鄭和下西洋研究,下一步,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將與福建、將樂開展合作。 據悉,為進一步推動將樂窯的保護與文化傳承,將樂縣先后與福建博物院、中國社科院、福建省考古所等開展合作考察研究,提升文化保護工作的水平和層次、擴大福建文化的影響力。千年窯火的文明之光,亟待綻放。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