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泰寧崇際村第一書記張健的“家”字扶貧法
2019-02-16 15:51:24蔡曉卿?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張健(右)在接受記者采訪 東南網記者 蔡曉卿 攝? 東南網三明2月16日訊(本網記者 蔡曉卿 文/圖)沉穩,樸實,勤勤懇懇,用來形容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第一書記張健再合適不過了。“來到這個村里,就要認認真真,真心實意地為村民辦實事。”一談起崇際村,張健就滔滔不絕起來。 來自河南的張健是一位法學博士,2013年畢業后通過選調生考試,成為了福建省委宣傳部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12月,被派駐到崇際村擔任第一書記。 崇際村旅游資源豐富,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核心景區上清溪、九龍潭、紅石溝就位于境內,依靠優越的自然環境發展旅游產業,到2017年底,曾經的縣級貧困村崇際村已實現整村脫貧。但初來乍到的張健明白:作為第一書記,自己身上的擔子沒有減輕,反而壓力不小。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的他對如何鞏固好脫貧成果,做到脫貧政策不脫,幫扶力度不減犯了難。 去年4月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樣來到崇際村村民老許家里。老許一家是上青鄉崇際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也是張健的幫扶對象。他發現盡管自己沒少往貧困戶家里跑,但扶貧效果卻不明顯。老許的一番話點醒了他,“以前干部也老來,但就是上上門,給點錢,丟點東西就沒了下文,日子還是一樣輪軸轉!”老許的話,讓他陷入了沉思。 通過總結幾個月來的工作經驗和實踐教訓,張健有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他歸納為“家”字扶貧法:即“當家人,話家常,謀家事”。只有把幫扶對象當成家人一樣,解決他們的迫切需要,才能做到真扶貧,不返貧。 老許家情況特殊,他本人有輕微智力殘疾,妻子長期患病,家里還有年邁的父親和年幼的兩個孩子要照顧,負擔很重。考慮到這一情況,解決老許一家的謀生問題成了張健的心頭大事。 張健想了各種辦法,后來,他通過熟人介紹老許在泰寧縣城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建材市場附近拉貨做雜工謀生,拉貨三輪車也是由政府補貼購買,還幫助老許一家在縣城租了房子,并解決了兩個孩子的上學問題。 張健的“家”字工作法不只體現在扶貧工作中,更貫穿了他的所有駐村工作。 因為村里青壯年外出務工、去鄉里幼兒園道路彎曲起伏等原因,特別是下雨天道路濕滑,老人帶幼兒來回鄉里幼兒園路上非常不安全,留守兒童上幼兒園難成為了村民近幾年反映強烈的問題。張健來崇際村后積極奔走,多次向派出單位省委宣傳部匯報情況,得到部里的大力支持,獲得20萬元配套資金,加上省財政的扶貧資金,將村里原有的幼兒園重新修繕。“上半年,我們將加緊工程進度,爭取9月份能開學,為村里10多個適齡兒童解決入園難問題。” 談到2019年的工作計劃,張健說,“重點還是放在鄉村振興上,把精準扶貧的成果鞏固好。”他希望,通過借助崇際村的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進一步推動村里的經濟發展,帶動村民收入提高。 采訪手記: 采訪中記者發現,自從來到崇際村,張健朋友圈的記錄離不開村里的點點滴滴,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是他關注的焦點。不論是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還是村民的家長里短,他都當成自己的事,把村子當成自己的家、把村民當成了自己的家人,真正地融入到這個村里。他的真誠和實際行動收獲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