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縣夏坊鄉黃地村的紅軍故事
2019-02-21 10:38:40?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講述:李坤恒 整理:黃明生 明溪縣夏坊鄉黃地村,位于鄉所在地南面11公里處。其東接中溪、李沂村,北接新建、夏坊、鰲坑、龍坑、苧畬村,西接大仙坑、楓溪鄉的山嶺下、丁背和夏坊鄉的高洋村,南面是連綿的山林。而位于黃地村中南面的老厝下,原有李氏老祖屋一座,祖屋有上下廳左右廂間共12套,后被一群前來報復的土匪燒毀,只因1925年間居住在本祖屋的李能旺、李傳興將到黃地村搶劫的一伙土匪打傷所致。直到1927年李氏家族才組織人員重建祖屋,設有上廳加兩廂房屋,木質結構,至今90多年,屋面和左側廂間的柱梁等已霉爛不堪。 土地革命時期,黃地村周邊的楓溪、夏坊、鰲坑、苧畬、蓋洋村等都有國民黨民團駐扎。一些兵痞時常假扮紅軍出來為非作歹,傷害無辜百姓,開槍打死打傷正在田間耕種的農民,如土名稱毛力(男,40來歲)的單身漢在耕田時就被槍擊,死于非命。所以,分辨不清真假紅軍的老百姓只要一看到當兵的都躲之不及。而1931年冬至1936年幾年間,經過黃地村的紅軍每年大約有十余次,而經過村南面老厝下自然村的紅軍就有五六次。那時候老厝下住著李能旺、李炳標、李炳發3戶人家,每當紅軍、赤衛隊經過時,他們都伸出援手,為部隊提供食物和住所度過難關,留下了令人難忘的記憶。 1931年農歷十月間,一支30多人的紅軍隊伍從寧化開往夏坊,這是一支宣傳建立蘇維埃紅色政權的先頭部隊。因山路蜿蜒曲折,他們緩緩而行一路打探,當路過黃地村老厝下路口時,恰好遇到了村民李能旺。李能旺得知紅軍來意后,二話沒說,用紅軍提供的紙筆畫了一張過往夏坊的路線圖,使紅軍順利到達了目的地。 1932年農歷八月的一天,有支近40人的赤衛隊,不知從何而來,路過黃地村老厝下,他們背著長槍、扛著鳥銃、帶著馬刀,脖子上均圍著紅布條。當時李能旺上山打獵未歸,只有李炳標、李炳發在家,他們主動拿出20多斤大米及一些芋子、南瓜、冬瓜等招待還未吃午飯的赤衛隊員。 1933年農歷九月間,一支有120多人的紅軍隊伍從建寧開往寧化路過黃地村老厝下,戰士很有禮貌對正在干活的李能旺問道:“老鄉,我們糧食帶不夠,想向老鄉們買一些大米、菜類可以嗎?”面對人數眾多的隊伍,李能旺還是毫不猶豫地說:“好,你們先休息一下,我去向另外2戶人家收集一些大米和菜類。”他很快將自己家中的40多斤大米,加上從李炳標、李炳發家收來的70多斤大米、50多斤地瓜,以及南瓜、冬瓜、芋子、豆莢、薯子等交給紅軍。紅軍戰士用濃厚的方言說:“謝謝鄉親們的大力支持,謝謝啰!”離開時紅軍如數支付了大米和菜錢。 1934年農歷二月初的一個深夜,一支30余人的紅軍隊伍行至老厝下。敲門聲驚動了李能旺,開門后見是紅軍,一時間由緊張變成了激動,又聽戰士懇求的口氣,便說:“太遲了,請紅軍兄弟先休息一下,我馬上去叫其他的人起來。”隨后,李能旺拿了20多斤大米,那兩家人拿了30多斤地瓜,還有一些南瓜、冬瓜、芋子,李炳標還拿出2斤自己加工的蔗糖和半斤多生姜給紅軍煮湯解寒。李能旺見有的戰士鞋子破了,就拿出自己手工編織的9雙草鞋送給了他們。紅軍戰士為此連聲道謝。當時有6個戰士在三條路口站崗,3個戰士點燃蠟燭看地圖。翌日清晨,李能旺看到大廳桌子上壓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謝謝鄉親們的熱情幫助!紅軍是有紀律的。我們一定不會忘記老鄉們的。這一塊銀圓是給老鄉們做伙食費的,請鄉親們收下。” 1934年農歷三月的一個晚上,又有一支60多人紅軍隊伍到黃地村老厝下,當時老厝下3戶人都還沒入睡。有4個紅軍戰士前來問話:“老鄉們,我們一天都沒吃東西了,有的紅軍戰士還有傷,體力快頂不住了,老鄉能不能幫助一下?”李能旺與李炳標、李炳發家人商量后,共拿出40多斤大米、30多斤地瓜,還有自己舍不得吃的8斤臘肉,以及一些春筍交給紅軍戰士。 1934年清明節期間掃墓時,村民在周家田間發現五具犧牲的紅軍戰士尸體,回家后便組織人員將尸體就地進行安葬。 村民李貴發生前常回顧他親叔和堂哥常常掛在嘴邊的往事:黃地村村民無論生活多么艱難,都沒人去當土匪,特別是居住在老厝下的幾戶人家更有自己的眼光,他們不怕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報復,不顧艱難困苦,每當工農紅軍和赤衛隊經過家門口,不管來了多少人,都會想方設法用自己辛勤勞動出來的大米、地瓜、青菜等來接待他們。 而今,這些沉淀在民間的紅色往事將永遠被后人記住并傳播下去。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