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花燈璀璨好綴春
2019-02-27 11:10:52丁麗萍?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裝扮鐵枝花車 ▲制作走馬花燈 ▲裝扮自制蓮花燈 ●三明日報將樂記者站 丁麗萍 文/圖 2月22日,走進將樂縣萬安鎮,白天,舞獅子、耍長龍、踩高蹺,鑼鼓喧天;晚上,看花燈、放煙花,節日的歡快呼之欲出。夜幕剛剛降臨,人流開始變得熙熙攘攘。 將樂縣萬安鎮三年一次“正月十七鬧花燈”的傳統民俗活動就此進入高潮。由于天氣原因推遲一天于正月十八舉行花燈節,使得平日里靜謐小鎮成為一個沸騰的大舞臺,吸引著八方游人,薈萃著各類民間藝術輪流上演…… 巧手留住不夜天 又是一年燈如晝,火樹銀花間。 正月里來鬧花燈是各地年俗的一大景觀。唐朝詩人盧照鄰亦云:“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正月賞燈是萬安鎮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每家每戶都很重視。 在萬安鎮,會做燈的人不少。結婚、喬遷、勞動致富、開業經營、購買新車、老人高壽等都屬于好事喜事的范圍,有喜事的村民都會根據自己的特色,制作出獨具風格、圖案精美的花燈,參加村里統一的燈會。 花燈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種類繁多,造型各異,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花燈制作從設計造型、制作骨架、裝燈到裱糊,工序雖不復雜,但要求藝人制作時極具耐心。萬安鎮的花燈和我國其他地方的傳統花燈制作并沒有多大不同,而且相同的是花燈藝人用他們對花燈的熱愛,精心制作,實踐對花燈藝術的極致追求。 “現在三年一次花燈節,我們都過得很隆重。”節日臨近,村民張獻壽拿出以前做的花燈,做些清理,破壞的地方做些修復。張獻壽是萬安花燈的第三代傳承人之一。 他20歲時開始自己做花燈,不知不覺做了40多年。制作花燈的過程十分講究,就拿宮燈來說吧,先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后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再配以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的彩繪,有的甚至還要鑲嵌翠玉或白玉。因此,花燈的外觀都特別漂亮,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 一盞普通的花燈制作至少要花上一周時間,精品花燈的制作更費時費力。張獻壽介紹,受手工花燈工序繁瑣、制作時間長制約,現在有不少人買工業化生產的花燈代替。 在萬安的主街道上,另一位花燈傳承人梁德順的花燈店,在春節這個時節開張了。梁德順72歲,鄉里為了傳承保留這個傳統節日的味道,特意邀請他臨時出山開了這個店,老梁店里的花燈琳瑯滿目、品類繁多,還可以根據個人要求定制,因此顧客不少。 萬安地方小,來找老梁做燈的很多是熟人,雖然天氣冷,老梁也有嚴重的氣管炎,但答應下的訂單他扛著身體趕制。老梁十五六歲就開始做燈,他喜歡創新、用靈動指尖逐步實現腦中的構思。當老梁描述起這些情形,低沉的聲音不自覺變高,顯得有些興奮,手也模仿起小狗耳朵擺動的樣子,有種特別的可愛。他的眼神仿佛也透出光來,那道光是經過近60年的歲月淬煉,對自己的手藝的一份信心,和對萬安花燈一份發自心底的喜愛。 歡天喜地鬧花燈 過了初一巴著十五,心里總想著要是日子都像天天過年一樣多好啊。人們歡天喜地鬧新春,過節圖的就是熱鬧,于是正月鬧元宵便成了春節高潮與圓滿的一個象征性符號。 三年一次的萬安花燈會,時間定在正月十七,是流傳將樂縣數百年的客家民俗活動。活動是由群眾自發,每家每戶有喜事,都自發地制作精美的花燈。主要有馬燈、魚燈、烏燈、生肖燈、荷花燈、燭橋燈、板凳燈等傳統花燈。整個游行的隊伍由1000多人組成千米花燈隊,穿街走巷,進村入戶,游燈送福。 每年農歷正月十七日晚上,萬安村的花燈隊伍游遍全村,依次為彩旗隊、鼓樂隊、鐵枝隊、舞龍隊、搖旱船隊、花燈隊。一路上鞭炮聲、鑼鼓及嗩吶等樂器聲響成一片,好不熱鬧。 “我做這個花燈,就是祈求我們一年紅紅火火,一家人和和睦睦,幸福安康。”春節期間,張買樂的兒子與媳婦訂婚了,自己又剛好五十大壽,連連喜事,讓他倍感幸福。他和妻子早早就備好各種材料,完成了十二生肖花燈的制作,等到正月十七與其它花燈“相會”。 鐵枝花車展新顏 萬安花燈除了我們常見的傳統類型,還有一種叫鐵枝花燈,在萬安俗稱“裝神”。 鐵枝花燈是用板車(一種木制、兩輪的人力裝貨小車)裝制,車上固定一個或多個用木棒支撐的小座,木棒高度隨造型需要確定,一般都有1米多高。根據故事需要,每個車座安坐一童男或童女,用布帶把人綁扎在木棒和木座上,車上再裝點與故事情節相符的花燈,一車一故事。諸如“西廂記”“八仙過海”“大鬧天宮”等等。今年制作的花燈,除了保留傳統風格,還新增了“計劃生育”“勤勞致富”“和諧家園”等時興花燈造型,進一步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美的鐵枝和精選的主題,既體現了民俗文化精髓,又賦予時代新氣息。 在村部前的小操場,有經驗的木工已經開始制作底座。木工要做出一個約兩米長一米寬的底座,底座完成后安上車輪。底座制作完成,鐵枝燈傳承人之一張繼球,開始進行更繁瑣的工序,就是利用傳統紙花燈等元素,將光禿禿的木板車包裝起來。 人物與花車是構成鐵枝燈最重要的兩部分,一車一個故事,人物與環境相互襯托,生動有趣。但整體把握起來難度很大,所以傳承制作的人也越來越少。 燈會活動上,鐵枝燈就像花燈中的大明星,格外引人注目。真正走進鐵枝燈手藝人,才發現這個明星的光鮮亮麗背后,隱藏的是老手藝人對傳統習俗的喜愛。他們把這份喜愛化成巧思與勤懇的勞作,化成歲月里一份默默的堅持。張繼球說,自己會努力去把這個手藝做完善一點,盡力而為讓傳統延續下去。 一元復始,大地回春。花燈承載著人們美好的愿望,代代相傳至今。做花燈、賞花燈是群眾過元宵的情趣所在,小小的一盞花燈寄托著鄉親濃濃的思鄉之情。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