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與金鐃山
2019-03-01 09:58:21林 軍?來源: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林 軍 我們如果在百度搜索“金鐃山”,可以看到幾百條相同的結果。“當年徐霞客沿著武夷山脈云游到此山時,有感于金鐃山的美麗景色,當即吟詩一首:‘武夷勝景甲天下,金鐃東南第一窺。云山自古多靈氣,蓮鄉從來育人杰。’”百度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如此錯誤連篇的句子居然被無數游覽過金鐃山美麗景色的游客引用,并且記錄在美篇或博客的游記中。 據中國徐霞客研究會的鄰秋龍先生考證,徐霞客至少五次入閩,其中第一次是1616年春季,目的地是武夷山;第二次是1620年春,經過建寧(這里的建寧指明清時的建寧府,今為建甌市)、延平,目的地是九鯉湖。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均是赴漳州,時間是1628年、1630年、1633年秋。從經過的路線看,徐霞客五次入閩,五次都沒有到過泰寧、建寧,更別說上過金鐃山了。 其實,建寧人的鄰居泰寧人也頗為沮喪。李劍云先生在《徐霞客與泰寧》一文中寫道:徐霞客五次入閩,五次都離泰寧近在咫尺,為什么在游記中竟沒有記載呢?一生愛好奇山勝水的旅游考察鼻祖,“欲盡攬天下名山勝水為通志”的千古第一奇人,他不可能不想去泰寧。 1628年,徐霞客第三次入閩,此行目的在于赴漳州南靖訪族叔徐日升,并赴漳浦首訪黃道周。徐霞客在游記中寫道:……縣(順昌)臨水際,邵武之水從西來,通光澤;歸化(泰寧舊稱)之水從南來,俱會城之東南隅。在徐霞客筆下提到的一句,泰寧是從南來的歸化之水,而這一句就是徐霞客筆下的泰寧啦。泰寧的上游是建寧,徐霞客沒有到過泰寧,那更別說建寧了。 明朝福州教諭周之夔曾經非常冷靜地分析過泰寧的人文與自然,他寫道:“(泰寧)諸山皆峻削,插天徹地玲瓏,奇勝武夷。人知武夷之奇而未知杉陽(即泰寧)之奇者,武夷之奇聚,杉陽之奇分;武夷之奇露,杉陽之奇邃,非銳力盡心窮探遍歷莫能知也。”泰寧藏于深山,其美分散而幽奧,奇美的景觀雖然勝過武夷,探尋終究是太過艱險,阻擋了徐霞客的腳步。 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提到過建寧4次,卻是在他的《江右游日記》中,“初九日……對會仙之山名迷陽洞,南即為邵武之建寧,其大山東南為泰寧……自會仙西至南豐百里,東南抵建寧縣亦百里……初十日……有水自南而北,源自建寧縣邱家嶺,去章村南十五里,又五十五里始抵建寧云。”1636年,徐霞客來到新城(今為江西省黎川縣),進行了一次為期6天的旅行,他將這次黎川旅行詳細地記敘在他的《江右游日記》中。他游覽了簫曲峰、應感峰,登上海拔1355米的會仙峰。并在他的游記中寫下了數百字的記述:“自過脊至會仙,望之甚近,而連逾四峰皆峭削,其下亂壑縱橫,匯水成潭,四下四上,又四里而登會仙絕頂,則東界大山俱出其下,為大山寥絕處。”這里,我不禁有個疑問,如果天氣晴好,在會仙峰頂峰可以看到正南方向高聳入云的白石頂(金鐃山主峰)嗎?畢竟白石頂的海拔高出了5百多米,而且兩座山峰的直線距離也只有幾十公里。很遺憾,他沒有繼續往南前行,雖然“又五十五里始抵建寧”。也許是武夷山脈構成贛閩間的天然屏障,加上“路險林深苔滑”,穿越太過困難,所以建寧的金鐃山錯過了難得的揚名立萬的機會,只有深藏在大山之中人未識了。 再來說說那首詩,“武夷勝景甲天下,金鐃東南第一窺。云山自古多靈氣,蓮鄉從來育人杰。”這樣平淡而生硬的詩句根本不像徐大師的手筆。徐霞客的文字,與他描繪的大自然一樣質樸而綺麗,有人稱贊它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第二句中用了“窺”字,“窺”字的本意是指從小孔或縫里看,也指伺機圖謀。這個字意有點委瑣,用來形容氣勢不凡的金鐃山,太不適合。這一句來源于對“秀起東南第一巔”這句詩句的修改。第三句的“云山”讓人莫名其妙,建寧并沒有云山的山名。第四句中的“蓮鄉”是現代建寧人對建寧縣的自稱。這首歪詩應該是20世紀初建寧縣發展旅游后,某位建寧本地文人隨意杜撰的,再結合到和金鐃山相關的文章及書冊中,然后廣為流傳。 “秀起東南第一巔”出自古代建寧人李夢花的古詩《鄒家尖》:“巍巍太弋翠相連,秀起東南第一巔。絕巘不時花吐穎,層巒無限墨含煙。管將搦處批明月,毫欲濕時蘸遠天。只此凌空誰可閣,芒鋒直身斗牛邊。”這首詩,辭藻美麗,意境高雅,讀來非常享受。 徐霞客沒有到過建寧,更沒到過金鐃山,我們只能深感遺憾,但不能不尊重史實,胡亂杜撰和修改,那是對古人的褻瀆,也是對今人及后人的誤導。 ?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