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季,候鳥飛
2019-03-12 11:10:59肖書平?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夏候鳥先頭部隊已到達明溪 首次監測到灰頭麥雞 3月1日,明溪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技術人員在城東村的南山濕地監測到14只灰頭麥雞,它們時而低空飛行鳴叫,時而游走覓食。據明溪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的肖進神工程師介紹,灰頭麥雞在明溪屬于首次發現,在明溪屬于遷徙過境的夏候鳥,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物種,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灰頭麥雞是典型的夏候鳥,也往往是夏候鳥開始遷徙的先頭部隊,它的到來標志著今年夏候鳥和冬候鳥的遷徙活動已經開始。 明溪縣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國際候鳥遷徙路線上,每年都會有數百萬只候鳥過境經過明溪,在這里“加油”、補充食物。 千年鳥道演繹不老故事 每年的3月至5月,是各類候鳥遷徙高峰。明溪縣作為國內三大國際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重要區域,每年觀鳥愛好者都能在這里與這些遠方的珍稀來客相遇,如約而至,千年鳥道重復地演繹著不老的故事。 近幾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向好,西伯利亞候鳥到明溪越冬的領地在擴大,從夏陽鄉瓦溪村到紫云村的千年鳥道,再到夏坊鄉的濕地水域,西伯利亞候鳥的“明溪足跡”還在不斷延伸。從中國東北、遙遠的北半球西伯利亞,甚至更遠的北冰洋一帶,小天鵝、金斑鸻、鴛鴦、灰背鶇、烏灰鶇等候鳥,“跨越半個地球”飛到明溪,就像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異地戀”,不懼風雨雷電,無視萬水千山。 “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句出自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所作之《滕王閣序》。道的是湖南衡陽市南有回雁峰,秋末冬初,大雁由北向南飛來,至此停留下來,不再南飛,遇春而回。正所謂“雁不過衡陽”。而在明溪,這樣的盛景再現,只是角色更豐富了,有雁鴨類小天鵝、斑嘴鴨、鴛鴦,還增加了以鶇科林鳥為主的眾多西伯利亞候鳥。 今年來明溪越冬的候鳥,穩定在130萬多只 “這應該是近幾年來候鳥規模最大的一次。”上個月,福建省林業調查規劃院野生動物與濕地監測中心的專家們“潛伏”明溪山水相連的低山濕地一帶觀測,據監測中心主任潘標志教授監測估算,今年來越冬的候鳥,穩定在130多萬只,種類繁多,有百種左右。其中,林鳥以灰背鶇最多,有30多萬只,水鳥以鴛鴦最多,有3000多只。除了常見的候鳥,還觀察監測到不少珍稀品種,像東方白鸛、針尾鴨、斑背潛鴨,是世界瀕危品種,全球數量不多。 在明溪,以小天鵝、鴛鴦為代表的明溪濕地候鳥,還有來自俄羅斯的灰背鶇,大多數屬于長距離跨國遷徙的候鳥。每年11月、12月,北半球天氣轉冷后,候鳥南飛,來到明溪過冬,不少候鳥便不再繼續南飛。待到次年春暖花開,它們才北返繁衍。若非生態環境好、氣候溫宜以及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充足食物,它們不會作這般長久地停留。候鳥變留鳥,這里不再是暫時歇腳的“驛站”,而是候鳥的“第二故鄉”!2014年《人民日報》首次報道了鴛鴦在明溪縣夏坊鄉成為留鳥的消息后,全縣又陸續在其他鄉村發現,候鳥變留鳥的鴛鴦、斑嘴鴨…… 后記:候鳥遷徙,是情非得已,除了物種進化的需要,更多的還是候鳥對食物的要求使然。秋冬季,南方豐富的果實緩解了北方天寒地凍食物緊張局勢。自然規律促使它們必須花費那么長的時間、飛翔那么遠的距離,去異國他鄉度過另一個季節。就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而言,我們需要懷著如履薄冰的心態,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就個人而言,無論你是觀鳥者,還是攝影家,請盡量不要驚擾它們。 2018年中央財政部、環保部、國土部聯合在明溪投資1.4735億元規模的明溪國際候鳥遷徙通道保護與修復項目,這個項目的實施,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的統合治理,將極大地改善明溪的候鳥棲息地。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候鳥打造一個更加美麗適宜的家園。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