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讓廢棄礦山變成綠色“聚寶盆”
2019-03-14 11:20:52鄭宗棲?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銀錠岬現代農業項目大棚里,西紅柿豐收在望。 銀川廢棄礦山變成全省最大的蛋雞場。 上京鎮后畬礦區改造成光伏發電場。 萬湖礦山公園成為農民休閑好去處。 ●三明日報大田記者站 鄭宗棲 文/圖 春雨滋潤吐新綠,塵埃散盡換新顏。大田縣前坪鄉的銀錠岬礦區,一座座白色的溫室大棚在黃色的礦山映襯下,顯得特別的醒目。這里原本是廢棄的鐵礦,進行平整后,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實施IPM(綜合病蟲害管理)和循環滴灌系統,種植智能溫控大棚蔬菜和花卉,廢棄礦山如今變成了綠色“聚寶盆”。 近年來,大田縣積極推動綠色發展,提升礦山水土流失治理“五園模式”,創新“1+N”工作機制,對廢棄礦山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多種方式綜合治理,嚴守生態紅線,著力打造綠色礦山,用實際行動踐行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2018年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5.7萬畝,占省、市下達任務的114%。 從瘋狂賣礦到科學治礦 大田縣是福建省重要礦產地和全國首批百個重點產煤縣之一。根據2011年遙感普查,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39.83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11.95%,其中:礦山水土流失面積18.52萬畝,占全縣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6.5%。 前坪鄉鐵礦資源占全縣礦產總量的40%以上,具有近700年的開礦歷史。“當時,這里的鐵礦十分搶手。”前坪鄉礦業公司經理林生鐘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采礦熱火朝天,鼎盛時期,面積45.86平方公里、人口只有6000多人的前坪鄉,擁有14家礦山企業、29個采礦場和13家選礦廠。礦產資源粗放開發造成了礦山嚴重水土流失,導致水環境污染,山體滿目瘡痍,露著被鐵鏟、炸藥與挖掘機刨開的“傷口”。 經濟發展是不是必須要生態環境讓路?面對生態困境,大田人開始思考,痛下決心整治經年沉疴,以“釘釘子”精神,清理整頓“五小”企業,放慢開采步伐,瞄準綠色轉型,鐵下心發展循環經濟,全力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堅戰。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