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忠明是當年莘口首富王芳五的賬房先生。

鄧忠明留下的信札

三元莘口沙陽“晉華堂”

鄧純灼比劃說,當年祖上習武就舉這塊練功石。


舊報紙就糊在柱子上、墻上。

舊報紙中有“改祭黃花崗”的漫畫
●三明日報記者 王長達 文/圖
丁舍,三元區莘口鎮沙陽村的一個小村莊,村里有座破落的清代古宅“晉華堂”,一間小屋墻上、柱上貼著十多份1911年辛亥革命時的老報紙。
3月8日,在屋主鄧純灼老人引領下,記者與三明學院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專家見到了這些108年前的歷史見證。
200多年前的古宅
沙陽鄧氏是閩沙鄧氏入閩始祖鄧光布的后裔,在沙陽開基,到鄧純灼已是二十四代。“晉華堂”鄧家的祖上鄧邦儒,生于乾隆七年(1742年),卒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生有五子,其四子鄧國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生,道光廿二年1842年卒)是監生,還做生意,修了“晉華堂”,供族人居住。鄧純灼說,“晉華堂”修了有200多年了,原來人口很多,現在都搬走了,大院無人住,破敗了。
大院土墻環繞,石門鑲著青磚,燕尾脊高翹,正堂左側有小雜物間,大約六七平方米,老鄧指著白灰墻和柱子說著,舊報紙就貼在這里。
辛亥革命時期的報紙
這些舊報紙均是1911年辛亥年(宣統三年)的,大多是《閩報》,刊出日期有“宣統三年五月”“宣統三年九月十七日”“宣統三年九月廿八日”“辛亥年十月初五日”“辛亥年十月初六日”“宣統三年十月廿三日”等的,還有一份“辛亥十月初五日”的《申報》。
歷經百年風霜,這些舊報紙已經泛黃,字跡模糊,不少已剝蝕殆盡,但仔細辨識殘存的報紙,辛亥革命那段風云變幻的日子依然躍然紙上,令人震撼。
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清廷不知所措,“……由德國購來新機關炮四十尊刻已到京昨禁衛軍統處入度竟無諳習者”“度支部統計兩月以來僅收江□道解銀三萬兩其余各省分文未解”,不久,“議以總理(委)袁世凱”“監國(載灃)憂□時(載)洵濤等相向而泣”“馮國璋部下之潰散”“北軍毫無紀律”。
袁世凱一面“宣言力主君立憲”,一面讓“楊度擬開大會由國民公決君主民主問題”,一面讓部下“漢陽克復后……圍困武昌……使民軍絕糧而斃”,局勢云詭波譎,“漢口戰報”“陜西擾亂近聞”“革命軍由句容取道進攻雨花臺”“浙軍中有女子敢死隊”“列國之對清意在和平”;而同時“孫逸仙偕美將郝末里由法國馬賽爾啟程前往香港”。
清廷載濤密謀反擊政敵,“載濤之暗殺政策”“在禁衛軍及第一鎮中之旗兵秘密組織敢死隊”“頭等者為程德全張謇等數人,入二等者為唐文治溫宗堯陳錦濤楊度孫寶琦,加入三等尤多,面刺袁世凱之賞格獨尤,聞懸賞百萬……”
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清朝專制帝制被推翻,建立起了共和政體。舊報紙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新貌,“民政長……親歷城鄉博訪民間疾苦”“民政長出入除非不得已概不乘轎”“楊州新事物紀巡警局……管理警政”等。
舊報紙中有《閩省國民軍起義始末記》。1911年4月27日廣州黃花崗起義是辛亥革命的先聲,一張殘報上還有一幅“改祭黃花崗,革命元勛”的漫畫,反映了后來軍民列隊祭悼黃花崗英烈的情景。
清末商人的“信息源”
辛亥革命時期的舊報紙為何會如此集中地出現在這間閩中山區的小屋里?
鄧純灼說,這些報紙是他的伯公鄧忠明訂的。
鄧忠明,光緒六年(1880年)生,民國三十七年(1946年)卒。他原來讀過私塾,1906年科舉廢除,正值壯年,沒有了出路,就去給莘口首富王芳五當賬房先生。王芳五在當地開著久順棧,經營筍干木材,生意做到沙縣、福州等地。時局動蕩,生意人當然十分關心,報紙是當時主要的信息來源,所以鄧忠明訂閱了《閩報》《申報》。
那些報紙不只報道時局,還有不少生意信息。有“補藥酒”“鑲牙局”“自來血”“戒煙丸”等商品廣告,有匯票、金融、錢市、股票、查倉單、紗市、、糧食、油豆市等商務信息,有滬寧、滬杭、津滬火車票,商船(包括日本郵船)的消息,可謂是生意人的“萬事通”。
當年王芳五生意做得很大,鄧純灼手上珍藏著鄧忠明手書的私人信札本,其中有“前期曾囑笙號代寶號共匯八千兩似可應付”。從信函中可見鄧忠明也奉命為王芳五外出打點生意。信札本的邊印著“性和號”,疑是王芳五開的商號。
清代武生的練功石
鄧純灼說,清代“晉華堂”美輪美奐,前堂有匾額“儒林第”,正堂上貼著鄧氏子弟科舉捷報,正中掛著“松筠媲節”匾額是表彰族中守貞節的老太太。現在古宅敗落,匾額、精美的雕花都被偷走了,前些年族人還抓到過小偷。
古宅左廂走道下有一個大的方石,中有空洞,重有200多斤。鄧純灼說:“我祖上幾代前有練武的,他能端著這巨石照鏡子。”1998年編的《莘口史略》載:“林厝在上厝巷西側設有武場,是生員習武的場所,今尚有遺下習武時舉動用的20×45×50厘米扁方石盾,重240斤……據不完全統計,當時莘口就有武舉1人武生7人……”鄧家的那塊方石應是當年武生用的石盾。《沙溪陽鄧氏家譜》載,鄧純灼曾祖父輩中鄧崇鰲、鄧崇照均是武生。
珍貴記憶共同守護
鄧純灼,今年68歲,沙陽村衛生所的村醫,1968年當起赤腳醫生,行醫51年。老鄧平時愛好書法、繪畫、音樂,還自學電腦,《沙溪陽鄧氏家譜》是他編輯、排版的。
他手中還保留著鄧忠明當年的照片。“老照片,還有老信札、老報紙都是珍貴的歷史記憶。”老鄧說。
沙陽有五七公祠、垂慶祠、東峰鄧公祠、晉華祠、善慶堂、錫慶堂、咸光堂、詒燕堂、種德堂,大多是明清時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目前正岌岌可危。
3月8日,三明學院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專家張維靜、張婧鳳將“晉華堂”的老報紙拍下來,向省里專家請教其價值、保護方法。本報將對此事進展作跟蹤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