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奇妙的,像一把開啟生命的鑰匙,把世界萬物從冬眠中喚醒,并賦予靈魂,讓其生機勃勃。
在詩人的眼里,春天是什么?“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風雷送暖入中春,桃柳著裝日日新”……而對于堅守土地的大田縣農民來說,春天是一陣溫和的風,孕育著希望,并在最后一場春雨中,把希望的接力棒傳給了夏天,最后在秋天里等待著滿倉豐收
尋夢,他們奔跑在春天里

“植物醫生”鄭啟雙熱情地為菜農果農解答生產難題。

林新止對身后那片正抽著新芽的木槿花苗,充滿著無限期待。

魏祥胞(中)和村民規劃村子的未來發展藍圖。
東南網4月12日訊(福建日報 鄭宗棲 文/圖)
訂單種植 播種希望
踩在春光里的土地上,總讓人感覺到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這塊地正在積綠肥,那塊地早就種上了茄子……”在大田縣桃源鎮,56歲的特聘農技員鄭啟雙說,春天來了,他們也忙開了,土地經過一個冬天的休整,將種上各種作物,過不了多久,又是一片生機景象。
桃源原名桃園,明末以唐詩“桃花園里可耕田”而得名。鄭啟雙高中畢業后,先回鄉務農兩年,再到省農學院園藝系進修,一年后結業,被鎮農技站聘為農技員。2008年,鄭啟雙成立蘭源蔬菜專業合作社,整合資源,帶動30戶菜農“打包”種菜、賣菜;2010年,創建國家蔬菜標準園,配套建設物資投入品倉庫。
鄉親們更愿意把鄭啟雙稱為“醫生”——專治植物病的醫生。“只要我們一講蔬菜果樹的病癥,他就能診斷出什么病害,要配什么藥。”在物資投入品倉庫,許多菜農果農找鄭啟雙咨詢、買藥,或者交流種植心得。
“合作社建立后,統一種子,統一管理,對病蟲害統防統治,產品統一銷售,菜農得到了明顯的實惠。”鄭啟雙說,一年之計在于春,每年開春,都要組織社員們做計劃、談發展,特別是要利用好這段雨水多的好時機,積綠肥,恢復地力,增強土壤活性。
鄭啟雙是合作社里的“領頭羊”,有他的帶領,菜農們都很放心。2012年,合作社生產的萵苣、大白菜、黃瓜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從規模化生產到做精品農業,這是一種蛻變,也是農業轉型發展的出路。”鄭啟雙說,今年合作社以訂單的模式,為廈門訂單示范種植線茄180多畝,每公斤1.78元,每畝可采摘6250公斤。
訂單種植,從種子、化肥到收購一條龍服務,菜農們不用再為賣菜東奔西走。解決了后顧之憂,他們在種植上更上心了。“我們施的是有機肥和農家肥,有豆粕、骨粉、鵪鶉糞等。”鄭啟雙說,要讓農業發展永遠都有“春天”,就要嚴格遵守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要求。
精品農業要求科學種植與管理。在田間地頭,總能看到鄭啟雙與菜農在一起切磋的身影。
“春天是屬于農民的,我們在春天里忙碌,珍惜每一寸春光。”鄭啟雙說,“一品一碼”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的推進,讓菜農們對發展精品農業有了十足的信心。
鄭啟雙的春天夢想:播下一個希望的種子,期待秋天滿倉豐收。
木槿新芽 靜待花開
雨水過后,100萬多株木槿花苗抽出了新芽。這讓大田縣太華鎮小華村的林新止,心情一天比一天好。
當下,林新止忙著組織村民對木槿花苗進行田間管理,除草、施肥、培土。他似乎對一種叫“谷穗花”的木槿花更加上心,拿把剪子不時地修剪枝條。
“木槿花有很多品種,有的可食用,谷穗花則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林新止介紹,谷穗花花冠不大,《本草綱目》記載有治療咳血咯血的功效。他從最初只有3株谷穗花,經過多年用心培育,如今發展了幾十萬株。
林新止早年做礦生意,這幾年生意難做了,便“金盆洗手”,一心一意地把木槿花做好。2013年,他在自家田里試種,主要以育種為主。“制成花茶后,送到專業部門檢測,各項指標都很好,大家試喝的感覺也不錯,這大大增強了我的信心。”林新止說。
2015年8月,林新止與永安客商羅聯炎合作,成立三明市昊華白槿花茶有限公司,大面積種植木槿花,并改進干花烘干工藝。公司和村里簽訂合同流轉土地1000多畝。為解決農藥殘留問題,制定一套科學的田間管理辦法,在木槿花開始長花苞前一兩月,禁止使用任何農藥,而且任何時候都不得使用除草劑。
昊華白槿花茶通過各類產品檢驗,最終取得了食品流通許可證。2017年1月,作為中國(大田)高山茶創業聯盟孵化示范點,昊華白槿花茶項目列入國家科技部首批星創天地項目。2018年,林新止被大田縣評為“十佳新型農民”。
“這塊4.8畝土地,去年收成300多公斤干花,收益40多萬元。”林新止指著一片剛剛剪枝過的木槿花說,市面上每公斤谷穗花賣到1600多元,產品通過“線上+線下”,遠銷廣東、云南、北京、新疆等地。最近浙江溫州的客商還專程到村里考察,洽談合作。
發展特色農業,需要大量的勞力,林新止把村里的剩余勞動力充分利用起來,其中不少是建卡立檔的貧困戶。“木槿花就種在村子的土地上,公司掙了錢,不能忘記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林新止說,公司與村里正全力打造木槿花之鄉,要讓木槿花成為村子的地理標志產品,大家一提到木槿花就能想到小華村。
到6月中旬以后,五顏六色的木槿花將相繼開放。待花開爛漫時,林新止期望村民們和他一樣,歡喜得像花兒一樣燦爛。
林新止的春天夢想:像花一樣的夢想,大家一起去創造與分享。
鄉土再造 扮美鄉村
大田縣上京鎮赤水村海拔830米,屬于高山村。第一次踏進這塊土地時,有點“提心吊膽”的感覺。山路不寬,在山腰間旋轉迂回,一個拐彎后,總有一處風景讓人驚嘆不已,于是又“提著膽子”期待下一處美景;村民的房子依山而建,一座連著一座,從山腳一直疊到山頂,落差有幾百米。
魏祥胞和魏祥塍是一對好搭檔,分別任村支書和村主任。在這個春天里,他們忙著為村子作個整體的規劃,沿著一座山頭爬到另一座山頭,修建臨時性“森林驛站”,在各個路口處補種樹木、花草……
“我們村條件艱苦,田地少且不在村子里,早年大家都吃不飽。”魏祥胞說,赤水村山高水冷,長不出好莊稼,倒是毛竹長得茂盛,當年許多村民用竹子編一些土箕、籃子換錢,如今還有一些老人以此為業。
現在,赤水村人口有1600多人,年輕人大多在外務工,特別是近年來在外做鹵料生意,掙了錢,蓋了房,修了路,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想起當年的苦日子,對當下的生活特別珍惜。”54歲的魏祥胞說,自從當了村支書,總感覺肩上多了一份責任感和沉重感。
這份責任感和沉重感是來自于對鄉村振興的思考:利用好山好水,抓住新時代賦予的使命和機遇,按照“特色化、可落地”原則,完善旅游要素,發展具有差異化風格的鄉村旅游。
“現在山旮旯倒成了寶。可是,該如何更好地規劃,以吸引更多的人走進赤水,體驗別樣的風土人情呢?”魏祥胞說,老祖宗留下的2000多畝原始林,在春天里郁郁蔥蔥,那片片柿樹也冒出新芽,不久之后便滿樹花香,這一切還藏在深山無人識,等待著眾人去掀開神秘面紗。
魏祥胞和魏祥塍的想法很快得到村民們的支持,55歲的魏初凱便是其中一個。為了改變村容村貌,魏初凱牽頭成立理事會,挖掘魏氏宗譜記載的“赤水十二景”,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讓一個個美景重現。
鄉土再造,一切都得花錢。錢從哪里來?魏初凱主動捐款,一家人共捐了9萬元。村民們也踴躍捐款,一共捐了180多萬元。春節期間,村口廊橋修建好了,赤水溪碧波蕩漾;河岸的人行步道通了,成了大家休閑好去處;“寶鐘鎮谷”“石門夾道”“玉印浮江”等“赤水十二景”的景觀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連赤水村人都不禁感嘆:原來,村子這么美啊!
“雖然一切只是開始,但村民們為村子謀發展的信心與決心,一次又一次感動著我們。”魏祥胞說,老祖宗留下一個“窮旮旯”,如今借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春風,希望更多的年輕人投身于村里的發展建設。相信一切會慢慢地變得美好起來。
赤水村民的春天夢想:引智念好山水經,讓古老的赤水“重生”無限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