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精品研學游端起金飯碗
2019-07-04 11:31:37洪新瑜 陳杰?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紅色文化研學在尤溪悄然開花。 碧葉馨研學基地負責人陳瑩在給孩子們上茶課。 學子在朱子文化園學習制作線裝書。 ●三明日報尤溪記者站 洪新瑜 陳杰 文/圖 6月25至26日,八閩文化之旅·第二屆港澳臺大學生走朱子之路研習營走進尤溪。46名港澳臺大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參觀朱子文化園,參加祭拜朱子典禮等體驗式交流互動活動,尋訪朱子足跡,增進了對國家、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如今,朱子文化園、碧葉馨茶園、北宅村等尤溪當地研學基地吸引了越來越多海內外學子,研學經濟在尤溪正悄然興起。 八百多年前,理學家、教育學家朱熹倡導學子不應拘于一隅,應“出四方游學一遭”。 近年來,朱子故里尤溪打造“我家在景區”品牌,全域旅游全面開花。依托生態和旅游資源優勢,尤溪融合朱子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乘著國家“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東風,開發研學旅行基地,讓研學基地串點成線、連線成環,越來越多的學子走出課堂,重走“朱子之路”,體驗插秧、采茶等農事,體驗軍人生活,聆聽紅色故事,研學游越發“鮮活有料”。2017年以來有26.8萬人到尤溪開展研學旅行。 文化可“觸碰”,打造研學打卡地 上墨、鋪紙、敲打、穿針引線,一雙雙小手摸索著,親手印制出一本本線裝書,蓋上專屬章,帶回家留念。5月28日,三明陳景潤實驗小學六年級400多名學生,在朱子文化園行墨堂朱子文創中心,體驗活字印刷、線裝書等傳統手工藝制作。 “動手”之前,孩子們還特地接受了一番文化洗禮。他們穿著漢服,莊重拜謁先哲朱熹;誦讀《朱子家訓》,感受古代禮文化;信步半畝方塘,感悟《觀書有感》的韻味…… 從游覽到參與,從學習到實踐,尤溪縣打造可“觸碰”的朱子文化,讓研學游吸引了越來多的學子。 尤溪是朱熹誕生地,朱子文化家喻戶曉。朱子文化園總建筑面積約1.46萬平方米,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收藏有大量朱熹墨寶銘文、手跡板聯和詩詞歌賦,還建有博物館、朱子文化苑、南溪書院、開山書院、鎮山書院等,為開展研學教育提供了一座文化寶庫,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朱氏宗親和朱子文化學者來尋根拜謁。 怎樣讓學子更好地感受到朱子文化的熏陶,讓文化走進心里?答案是讓文化變得可“觸碰”! “圍繞朱子文化的研學項目,我們針對不同年齡段開設‘開筆禮’‘拜師禮’‘成人禮’等,這是我們獨一無二的優勢。”尤溪縣朱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琳介紹,“開筆禮”針對幼兒年齡段,通過“端正衣冠”“祭拜朱子”“誦讀《朱子家訓》”“心存慈孝·表感恩”“朱砂啟智”“擊鼓鳴志”等環節,帶領少兒進入人生學習階段;“拜師禮”“成人禮”則針對青少年。2018年8月29日,尤溪一中在朱子文化園舉辦第二屆朱子游學季之“研學·成人禮”,400多名高二年級學生行拜師禮、行冠笄禮、擺“天人”二字、恭誦《朱子家訓》…… “重走朱子之路”專題精品研學線路是尤溪發展研學游的重頭戲。該活動由臺灣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發起,尤溪、南平、武夷山、婺源等共同打造。2008年首屆就把首站設在尤溪;2017年第十屆開始與尤溪共同承辦研習營。這幾年吸引了不少港澳臺學子。 文化可“觸碰”,讓朱子文化園成為研學打卡地,帶動了尤溪研學旅游市場升溫。據了解,僅2018年就有12萬人次到尤溪開展研學游,其中暑假就超過3萬人次。 研學游開啟鄉村“變形記” 碧葉馨研學基地位于臺溪鄉清溪片區,基地正面“學中做、做中學”幾個大字亮眼醒目。 4月8日,尤溪縣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在這里體驗插秧、采茶、制茶、茶藝等研學課程。 插完秧,學生陳嘉儀對書本所學有了真切體會:“天氣正熱,干了一會兒就滿身大汗,有的同學還中暑了,真的是粒粒皆辛苦啊!” 研學中,孩子們從課堂走到田間地頭,鄉村變成“景點”,農戶變成“教師”,一場特殊的“變形記”在這里展開! 碧葉馨茶業有限公司原本是傳統茶企,近些年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茶業”故事。從2016年創建“茶鄉小鎮星創天地”起,一步步成長為國家級星創天地,如今衍生項目“碧葉馨研學基地”已發展成吃、住、學一體的研學基地。 “尤溪本土的朱子文化、茶文化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基地負責人陳瑩說,她們嘗試著把本土文化、研學旅行與公司業務結合起來,向文化要效益、求發展。自2018年5月基地試運行以來,已迎來省內外學生5000余人次。目前,基地被列為縣級研學基地,初步形成茶文化、農耕文化、陶藝、戲文壁畫、紅色文化、軍事體驗等研學項目。 研學游,變化的還有基地所在的村莊。 西城鎮北宅村,距離縣城15公里,動車站10公里,旅游開發為這個小鄉村注入了活力。 “剛發展旅游時,村民們都不看好,覺得這里很難吸引游客。”基地負責人嚴良湘返鄉帶頭創辦北宅園研學基地,通過統籌全村資源,策劃青少年素質拓展、CS山地戰、果園采摘等精品項目。 原本僻靜的北宅村漸漸火爆起來,今年以來接待游客6萬人次,其中研學5000多人次。游客多了,村民的錢包也鼓了。 “我們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開發項目,帶動村民共同發展。”嚴良湘說,公司已與30多戶村民建立合作關系,比如游客垂釣的魚塘、采茶的茶園等都由村民提供。 “去年,村里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基地實現就業。”村主任劉自鈞說,開發研學旅游等有助于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村民養的土雞土鴨、瓜果蔬菜、土特產都賣出好價錢。 “我們從播種、育苗,到施肥除草、收成各個環節,演示給孩子看,下一步計劃完善整套的農具演示。”基地的農民講解員嚴朝煒樂哈哈地說,“我是農民,以前閑暇就是打打牌,很枯燥,現在研學搞起來,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了。比起干體力活,現在的工作更輕松,一個月工資有3000元。” “握手成拳”打造研學旅游市場 身著紅軍軍裝,軍事化訓練,模擬“紅軍長征”,紅色文化研學體驗內容豐富。4月18日,坂面小學六年級120多名學生在寶云龍虎團研學旅行基地參加了兩天一夜的研學活動。 如今,紅色文化研學在尤溪各研學基地悄然開花,如北宅村的70年變化故事;高春山莊的紅軍餐,讓孩子動手打糍粑、做光餅,看抗日劇,體驗“地道戰”,各具特色。 “研學旅游‘握手成拳’是大勢所趨,各研學基地應發揮自身優勢,互相合作,共享資源,共同打造多條最具有尤溪特色的研學旅行線路。”高春山莊負責人池德泉倡議,尤溪擁有朱子文化園等3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6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聯合梯田等資源,在全域旅游全面開花的良好態勢下,可以借助研學游實現共同發展。 尤溪對朱子文化、農耕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等資源進行挖掘整合,出臺工作通知,對研學旅行進行規范化管理;根據不同學段,編制服務指南,開發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活動課程。目前,朱子文化園被列為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朱子文化園、高春生態旅游度假區被評為市級研學基地,碧葉馨、北宅、寶云龍虎團、九阜山、古溪星河、俠天下等被評為縣級研學基地。 尤溪縣還將各景點串點成線,開發“朱子文化園——桂峰村——臺溪土堡”“朱子文化園——聯合梯田——古溪星河”“朱子文化園——高春山莊——俠天下”“北宅園——寶云龍虎團——碧葉馨——九阜山”“重走朱子之路”等多條精品研學線路,并大力開展研學旅游營銷活動。4月12日,尤溪縣6部研學旅行班車開通。 多種舉措為做大研學旅游創造了有利條件,研學旅行成為尤溪旅游客源市場的重要組成之一。“今年上半年就有6.8萬人到尤溪開展研學旅行,暑假到了,我們要按照程序、措施等七大要求,有序推進研學活動規范運作。”縣文旅局研學旅行負責人表示。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