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縣:小吃做大了 故鄉變美了
2019-07-14 14:13:18方煒杭 全幸雅?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小吃之鄉沙縣以小吃產業產生的新問題為導向,20多年來統籌推進“金木水火土”系列綜合改革,讓群眾有了沉甸甸的獲得感—— 小吃做大了 故鄉變美了 東南網7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方煒杭 全幸雅 通訊員 肖首洲) 上世紀90年代起,沙縣舉全縣之力發展小吃產業,鼓勵老百姓“走出去”。但隨之而來的,也出現了人走地荒、“三農”融資難等新問題。20多年來,沙縣以問題為導向,實施被稱為“金木水火土”的一系列綜合改革——“金”即農村金融制度改革,“木”即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水”即綜合治水改革,“火”即沙縣小吃轉型升級,“土”即農村土地改革。 一系列綜合改革釋放的紅利,讓老百姓有了沉甸甸的獲得感——1999年沙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3221元,2018年達到18706元,人均GDP居全省前五;1.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城市建成區從6.9平方公里拓展到3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從25.6%增至66%;公園從1個增到20個…… 在沙縣采訪時,一位居民用“很幸福”形容20多年來沙縣發生的巨變——想外出創業,家中的土地、林地可輕松流轉,交給專業的人打理;創業缺資金,只要信用良好就能獲得貸款;要休閑健身,走出家門5分鐘就有一個公園;要出行,“鐵公機”一應俱全。 人走地不荒 7月的沙縣高橋鎮新橋村,耕地整整齊齊,林木郁郁蔥蔥,好幾條鄉村公路陸續完工。“以前村集體收入一年不過2萬元,連工資都付不起,更別說修路了。”村支部書記洪英松說。 20多年前,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開小吃店,全縣有6萬多人在外經營沙縣小吃,占全縣勞動力的三分之二。當時,沙縣農村出現了一個普遍問題——大量田地、林地拋荒、失管。 有人外出從商,也有人在家專業務農,做大農業,但土地流轉是件麻煩事。以人多地少的新橋村為例,1600多畝耕地分給284戶1000多人。最早出現的民間自發流轉土地,卻帶來了諸多糾紛。 2006年起,沙縣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改革,按照“農民自愿、政府引導、積極扶持、規范管理”的原則,成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組織。2011年,縣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注資150萬元,成立國有性質的沙縣源豐和金茂2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有限公司,并在全縣的11個鄉鎮設立分公司。 統一委托、統一流轉、統一分配的“三統一”土地信托流轉機制自此成型。各村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將本村農地經營權統一信托于兩家公司,受托后信托公司再統一向外來承租農地的農業大戶和農業公司進行流轉。 “資本金是專門負責先期向農民預付和墊付土地流轉保障金及收益,萬一發生違約行為,也將由公司統一負責向承租人追討。”沙縣農業局有關負責人說,在二者之間建立了一道“防火墻”,土地流轉自此走向規范化。到目前全縣流轉土地共14.75萬畝,流轉率超過七成,在全省最高,未因此發生過一起糾紛。 林地拋荒、失管,也因一場林地“三權分置”改革讓林地流轉也走向了規模化——林地所有權還屬于村集體,把原先的承包經營權進行分離,承包權不變,讓農民放心,而分離出來的經營權入市流轉。 自發放了全省第一本林地經營權證起,沙縣涌現出一大批專業從事林業經營的合作社、家庭林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已達380家,經營面積86.86萬畝,覆蓋面達63.8%。 雖然外出創業,但家里的田有人種,林有人管,資源得到盤活。 融資不再難 無論是外出開店,還是在家務農,融資難曾一直是個普遍難題。 “原先農村缺乏有效抵押物,從銀行獲得貸款特別難,大部分人只能靠民間借貸。”沙縣縣委書記楊興忠告訴記者,破解融資難的核心是要解決銀行的后顧之憂。 “一評二押三兜底”的機制,開啟了沙縣農村金融制度改革。 評,即評信用、評項目、評資產。評信用是評農戶的道德信用,建立相應的信用等級和信用檔案,全縣5.04萬戶農戶進行評信建檔,實現了全覆蓋;還有評項目是否真實合規,評估抵押資產的價值有多少。 押,即對銀行不能接受的農村抵押產品,通過創新金融產品,政府為經營主體增信,打通融資瓶頸。 兜底,即一旦出現風險,政府通過基金代償、資產收儲、協助處置資產等方式,與銀行共同化解風險。貸后風險按約定由“農業發展基金”承擔80%、銀行承擔20%的風險,對出現風險的農村產權通過交易平臺拍賣交易。 由此,面向“三農”的金融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針對外出經營小吃的農戶,沙縣設立9個小吃創業融資擔保基金,每個小吃業主可獲得20萬至30萬元不等的貸款。沙縣農商行則抓住機遇,確立“與沙縣小吃共同發展壯大”發展戰略,開發出了適合外出小吃業主的“小吃創業卡”。 “這張卡集存、貸于一體,還具有在全國自助設備取款手續全免、智能理財、貸款隨貸隨還等增值服務。”沙縣農商行小吃金融部負責人鄭生強說,小吃業主通過微信、手機App等就可以實現全線上辦貸,并配套降息、提額、簡化擔保等優惠措,最高授信可達100萬元。 2017年,洪英松與親戚一起在廣州開了一家80多平方米的沙縣小吃加盟店。“面積這么大的,精裝修前期投資要15萬元,是‘小吃創業卡’解決了我的資金難題。”截至目前,沙縣農商行累計發行“小吃創業卡”21611張,向2萬余家業主授信19.64億元,卡均貸款余額7.04萬元,基本實現小吃業主全覆蓋。 對普通農戶,沙縣在全國首創“社區型”村級融資擔保基金,每戶可獲10萬元貸款,目前已有113個村設立村級融資擔保基金。針對經營周期長的林業,沙縣開發了額度更高、還款時限更長的林權抵押貸款等一系列產品。 改革敲開銀行門,金融活水流進各家各戶。 環境變美了 沙縣地處沙溪河下游,水網密布、因水而美。靠小吃致富后,沙縣人對生態環境有了更高要求。 新橋村的村集體收入穩步增收,自己開的小吃店越發紅火,洪英松常和家人到東溪邊休閑散步,他見證了東溪的變化:“東溪是沙溪河的最大支流。以前的東溪兩岸聚集了30多家采砂場,如今都沒了,水也清了!” 沙縣副縣長樂榮光告訴記者,過去生態執法的職能分散在多個單位,機制不順,“九龍治水”導致了“無人治水”。 沙縣抓住全省首批綜合治水試驗縣的機遇,開展生態綜合執法改革。以森林公安為基礎,創新組建了沙縣生態綜合執法局,整合了森林公安、農業、自然資源等有關部門職能,集中了涉水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礦山環境保護等分散在各部門的7個方面73項行政處罰權。除了森林公安隊伍,還從自然資源、農業、水利等部門抽調13名有行政執法資格的骨干人員,實行“集中辦公、統一指揮、統一管理、綜合執法”的運行機制,扭轉“各自為政、推諉扯皮、執法低效”的局面,無序采砂等各種疑難雜癥由此根除。 2017年,沙縣繼續深化河長制,出臺《沙縣縣級流域河長履職工作制度》和《沙縣縣級流域河長履職圖》,進一步明確流域河長權責、職能要求及追責問責情形,明確“四項職責”、賦予“四項權力”、明確“辦結時限”,讓流域河長“有權”協調、“有法”履職。此項探索入選去年全國基層治水十大經驗。 岸上的問題解決了,水變清澈了。沙縣水利局工程師吳文輝說,目前正在實施東溪水生態綜合體項目是全國首個水生態綜合體,投資約4.1億元,河道總長7.2公里,總體規劃面積547公頃。“由水域生態、濱岸生態、活力生態三大系統構成,融合生態系統管控、濱水休閑游憩、郊野輕奢旅居為一體,讓好水產生更多生態和經濟效應。” “水變清了,環境變美了,還是在故鄉生活舒心!”洪英松說,如今的沙縣,就像一個大公園,不少外出的小吃業主,都準備返鄉創業、定居。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