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一定能“夸”出來
2019-07-17 10:47:57任紀遠?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對孩子的教育都離不開評價環節。評價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對于評價的認識、如何讓評價更有效,我們經歷過很多變化。 在舊式的教育體系中,我們更信奉嚴師出高徒,孩子有了問題的苗頭,成年人就會防微杜漸,生怕孩子走上歧途。那個時代對犯錯孩子除了必要的“差評”外,還要配以處罰,規矩和戒尺就是教育的代名詞,成年人希望用威懾力讓孩子有一種敬畏感,從而有所為有所不為,最終成為一個有用的“好人”。表揚和鼓勵的手段過去也有,卻并沒有被當作主要手段,教師多半會保持一種師道尊嚴,不茍言笑,“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才是流行的教育觀。這種以糾錯為主、更看重負面警示性評價和懲罰的教育到今天還沒完全失去市場。 而后我們又有了以表揚為主導的評價觀念,認為“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人只有在積極的心態下,才能真正慢慢地變好。批評和懲罰會帶給孩子一種負面、壓抑的情緒,這時的孩子內心對教育者是抗拒、反感的,因而教育效果是差的。在這種觀念之下,教育者更多的時候都在發現孩子做得好或做得正確的事,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通過夸獎讓孩子變得更好。而孩子如果沒有觸碰到底線就不會輕易動用批評手段 后面這種觀念在今天還被很多人信奉、實踐著,也發展出了很多具體的方法。比如,什么樣的表揚會更有效,有一個共識就是:要表揚孩子的具體行為,表揚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是單單地夸獎孩子的能力和本能。根據維納的歸因理論,如果只是單純地夸獎孩子“聰明”等天然特長,就會造成孩子的錯誤歸因,孩子為了維持“自己是聰明的”他人印象,就會作弊、欺騙。而老師的表揚之中如果盡可能詳細地描述孩子努力的過程并給予表彰,這會讓孩子堅信自己努力的價值,他們對自身的掌控感會非常強,因而他們的心理狀態也會更積極、更健康 但是,即使是對表揚已經有了很深入研究的今天,一線教師和家長依然能夠感到單純的表揚是有局限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在這種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不抗壓,我們多表揚少批評的做法實際上是在為孩子制造一個溫室,但他們早晚會來到社會上,那一刻他們才對自己有客觀、完整的認識將是一件很可悲的事。而多表揚少批評的另一個問題是,完全靠表揚真的不能應對孩子的所有行為,完全信奉“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很可能有朝一日會遇到一個管不住的任性孩子,這時你再批評、懲罰往往會無效,甚至會招來強烈、拼死的對抗。因此,很多教師和家長就會本能地意識到,為了孩子將來不成為一個任性的人,即使會產生太多的負面情緒,該拉下臉來的時候也要拉。 到底該如何評價孩子?其實,這時我們還需要回頭再看看評價的本質是什么。 當我們要評價一個成年朋友的行為時,我們會如何做?我們會首先盡可能客觀地了解這個人的行為,然后真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客觀、真誠、中肯是好的評價的要素,只有這樣,朋友才能了解自己行為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樣的,才能很好地調整自己將來的行為。為什么在面對孩子時,我們要對評價的事物、評價的態度進行選擇?其實,是我們害怕負面評價會傷害到孩子,再往深處思考,這是一個如何讓孩子接受負面評價的問題,而不是批評本身應不應該的問題。長期以來,西方教育一直都混淆了這兩個問題,導致在教育中缺乏批評的聲音。當錯誤發生時,批評當然是必要的,人從錯誤中學習的東西會更多。 近一二十年,西方教育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一些教育理論和教師都開始了批評技巧的探索,而我國教師在批評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少深刻的思考,具體的做法千差萬別,但原則是一樣的:表揚時,我們要表揚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孩子本人;批評也一樣,還是要對事不對人,把人和事分開來,孩子的行為不是他的本質,不需要否定整個人。這需要教師有強大的情緒控制能力和思辨能力,對這樣的批評,孩子更易接受。而對孩子的懲戒是附屬于批評的,對于懲戒的必要性,很多人是有爭議的。我的意見是因教師和學生需要而異。支持懲戒的一方也非常強調方式方法,其原則還是對事不對人,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錯在哪就可以了,不要打擊到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這些本質的東西,主要的方法有承擔錯誤后果式的懲罰以及事后與反思相結合的懲罰等。 因此,在走出了一個個誤區之后,我們今天的教育評價應該更客觀、更真誠,批評與表揚都有說出來的必要,我們唯一的限制只是孩子的接受能力,隨著孩子的成長,其接受能力也會不斷提升,我們的限制也要慢慢減少,直到可以完全像成年人一樣平等、理性地對話,能夠把自己最想說的話直接說出來。 這里我想重點談一下真誠,這就不得不涉及評價過程中我們內心的標準。什么才是評價一個人最真誠的標準,什么才是根本的依歸?還是先反觀一下一般性的行為評價,成年朋友間的評價是出于什么樣的目的?我們還是希望朋友的將來會更好,這包括希望朋友更快樂,更富足,更健康,更能實現目標或理想……對孩子呢?也應該是一樣的,讓孩子的未來更好,不帶有我們的私心,這就是真誠的本意。或許有教師和家長會說:這難道還用說嗎?我們不都是這樣的嗎?也未必,很多我們不經意說出的標準,比如我們常說的“乖”或者“聽話”,就需要仔細反思這樣說是否真誠,因為這個標準很多時候代表我們心中孩子易于管理的程度,我們說出來,就是在鼓勵那些更讓我們省事省心的孩子,讓大家都做他們這樣的人。還包括一些接近的評價語,如“守紀律”,我們也要反思,這當然是一個對孩子未來有好處的評價語,但在當時的語境下,是不是也帶有鼓勵孩子“讓我省點事”的私心?孩子會對你的評價十分敏感。實踐證明,單純地按照“乖”的標準成長的孩子心理問題會很多。 對孩子而言,家長和老師的權威性是很高的,成年人的每個評價都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影響,我們一定要話前三思。 (任紀遠)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