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展紅旗如畫——來自長征出發地長汀、寧化的紅色信仰報告
2019-07-23 10:49:28?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61c29cd42666b4edafac027a258343ac 信心,令他們矢志追隨 中復村觀壽公祠前,“紅九軍團長征二萬五千里零公里處”石碑靜立無聲。 一隊身著紅軍軍裝參觀的隊伍,整齊劃一拾級而入公祠。時光仿佛回到1934年9月30日。 正是秋天,稻浪金黃。而炮聲正隆。紅九軍團誓師大會前的歌聲特別嘹亮,當天許多村的赤衛模范連、少先隊補充加入。 送行的村民路過戰士身邊,就順手把雞蛋、苞米塞進他的口袋;有的婦女趕了十里路,尋見丈夫紅著眼說:“我不是拉你回家的,好好干,等你回來”…… 十送紅軍,為何不舍?踴躍參軍,舍家為何? 一擔擔沾著泥巴的鞋可以作答—— 出發前,區、鄉蘇維埃政府干部挑來群眾送來的一擔擔布鞋、草鞋,戰士們好奇,許多鞋上怎么還沾著泥巴? 原因讓戰士落淚。聽說紅軍又要出征,老百姓從腳上把鞋脫下來,交給村里的支前隊。他們說:“鞋來不及做了,把這些穿過的鞋拿去吧,行軍打仗少不得。” 一雙沾泥的鞋,丈量出軍民的魚水之情。當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親眼看到,紅軍把他們從地主、民團、國民黨軍的壓迫下解救出來,能不擁戴?他們相信,這的確是一支為窮苦人打天下的隊伍! 長汀縣紅色文化講解員賴光耀的奶奶,亦是送行百姓其中一個。紅軍長征前,她每天要挑兩擔糧食、物資,走60公里路,在主力紅軍長征后,又為當地游擊隊運糧。“年輕時走路用膝蓋太多了,結果奶奶才60多歲就走不動路了。” 60公里,兩條腿。在擁戴的人面前,何懼更長的路,更高的山?他們相信,一顆紅星就是一個希望!賴光耀說:“樸素的情感讓他們就算一命換一命,也要報答紅軍。” 中復村紅軍橋頭的一道刻痕見證—— 這是一條紅軍招兵的最低門檻:一支長槍加一柄刺刀的高度,大約一米五。這樣,可以確保新兵背起槍,走上戰場。 紅軍橋上的一幕,在戰士鐘根基此后戰斗生涯里一直難忘。行至紅軍橋,向于都集結時,鐘根基和16個同村發小齊刷刷地跪地起誓:“誰活著回來,就要替死去的兄弟盡孝!” 20多年后,鐘根基解甲歸田,履行起昔日的誓言,無論本村還是鄰村,他都去幫助入殮抬喪,直到耳聾背駝抬不動了為止。 在長汀,在寧化,參軍的兒郎,少有人生還。即便是這樣,許多身高不足的少年在鞋里墊上報紙,在鞋底綁上幾層草,甚至晚上偷偷改矮刻痕,以達到參軍標準。 這是生命的丈量,面對紅軍的召喚,他們選擇投身革命,向死而生,因為他們相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他們于水火,只有跟黨走才有出路。 福建省委黨史方志辦處長鐘兆云說,蘇區的老百姓哪怕不大懂革命大道理,也都愿意相信紅軍所說的美好社會,而這種相信的來由之一,就是看到家家分田地,不再吃苦挨餓。所以,他們對共產黨和紅軍有信心。 這信心,迸發出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蓬勃偉力。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