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尋一點精神!三明日報記者對話兩代體育運動愛好者!
2019-08-06 11:26:19?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圖為李日春在參加長跑比賽。 圖為嚴文壤(左)與全國知名馬拉松運動員焦安靜合影。 編者按: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同各項事業一樣,體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更多人參加到體育運動當中,在競技場上展現速度與力量,超越他人與自我。如今,人們更多地把體育當作一種生活追求,這彰顯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精彩一面。70年歷經風雨,不同年代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參與體育方式,他們彼此的對話中蘊含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本版本期刊發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體育相關話題報道,以饗讀者。 人物印象 “神奇跑者”李日春:清流縣城關中學教師。1998年,當年他38歲騎車摔傷,腰部受傷,為了早日恢復健康,自行開始了跑步訓練。1999年,他39歲,作為一個業余跑者,沒有經過專業訓練,在上個世紀馬拉松還未普及的年代,參加了人生的初馬——北京國際馬拉松賽,表達了對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的喜悅。 2000年10月,他在40歲的時候,又一次來到首都北京,參加2000年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第二個全馬取得了全程2小時36分4秒的優異成績(每公里配速3分42秒),男子全程第51名,引起國家和省體育主管部門的關注。2000年11月,他作為業余選手被邀請隨中國代表隊參加了在印度加羅爾舉辦的第11屆亞洲老將田徑錦標賽,取得了男子半程馬拉松第一名,成績為1小時12分鐘36秒(每公里配速3分27秒)。2001年7月,他代表中國隊參加了在澳大利亞舉行的第14屆世界老將田徑賽,在開幕儀式的5公里跑中,獲得了第三名,7月13日賽后到達北京,與40萬觀眾一起在天安門廣場見證了北京申奧成功。 2006年,他參加了央視“我的長征”大型重走長征路活動,赤腳,負重,途徑9個省區,歷時9個月。2008年5月,他獨自一人從清流縣城九龍廣場出發,途徑8個省市,赤腳、負重、自補給跑了3200多公里,歷經90天,8月份順利到達北京,在現場觀看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比賽,完成了“百年奧運終實現、赤腳迎奧第一人”的心愿…… 20多年來,他參加了70多場國際馬拉松賽事,其中20余場赤腳完賽;4次100公里以上的超長耐力馬拉松賽;10次國內外的老將田徑運動會等。如今59歲的他,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還利用課余時間堅持長跑,參加多種跑步賽事,傳播馬拉松體育精神。(題圖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李日春可以說是三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體育愛好者的一個代表,更是三明馬拉松事業的先行者,取得過亞洲冠軍等名次,也參加過“我的長征”和北京奧運會宣傳等重大體育活動,將馬拉松長跑精神向更多人傳播。嚴文壤是90后的跑友,參加過不少長跑比賽,成績不錯,對長跑體育運動的理解也在深入當中。對于馬拉松和體育這樣的一種精神,兩位有著什么樣的理解和感悟? 李日春:我對馬拉松和體育這種精神是有感悟的。馬拉松是體育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它有十足的含金量,充分體現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運精神。這種精神的境界不斷提升,就是要不怕困難和挫折,樂于付出,勇于拼搏創新,才能不斷取得好成績。落實到具體的情形中,就是主動進取,具有自信自強自尊的理念,才能做得更好。 嚴文壤:我從小就非常熱愛體育,從小學到初中,渴望參賽。到了初、高中又喜歡籃球。直到2017年10月,才正式接觸馬拉松比賽,當時參加了泰寧馬拉松賽。 參加馬拉松長跑運動3年來,從最初的挑戰自我,到現在競技場上爭取成績,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體會就是堅持。如果沒有堅持,體育是不能長久的,馬拉松運動不僅對人的心肺機能要求很高,對人的精神意志也是很大的考驗。 現在馬拉松很熱門,一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希望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二是國家重視發展基層體育。馬拉松大致有三類選手,一類是最初的跑者,二是想取得好成績的,三是想多拿獎金的。大眾跑者,不要過多看重成績,應該用平常的心態對待馬拉松,以此保持良好的體育運動理念和生活方式,這是關鍵的。 記者:這些年馬拉松等長跑運動吸引了眾多普通人參加,對于年輕的跑友,以及參加各種跑步比賽,李日春有什么話想對他們說?嚴文壤今年以來參加的最大一場賽事是什么?有什么樣的體會? 李日春:這些年確實有很多年輕愛好者加入到長跑運動中。記得我1999年參加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當時就有1萬多名國內外選手參加。我本人多年堅持訓練,多次參加全國各種賽事。首次參加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前,從早到晚訓練跑20公里以上,每月進行1次馬拉松測試。因此,第一次參加大型比賽能夠順利完成,并取得較好的成績。 到了2014年,全國掀起馬拉松熱潮,每個省市都有多個馬拉松賽事。但馬拉松長跑是一項高風險的項目,時有意外事故發生。對于年輕的跑友,一定做好長時間的準備,有計劃、循序漸進地訓練,一般先進行短程跑賽,有了一定的跑量后,再參加半馬和全馬,而且對業余選手來說,參加比賽的目的,是促進身體健康,重在參與,不是一味地追求成績。因此,參賽者平時應加強訓練,首先要求安全順利地完成,經過多次參賽之后,有了一定的經驗,水平才能不斷提高,跑出人生的精彩。 嚴文壤:這一年來參加的最大賽事,就是這次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今年初廈門馬拉松賽,我和三明馬拉松協會的選手組成4人組,獲得團體第6的成績,這也是三明馬拉松協會組建以來取得最好的成績之一。 這次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我主要參加5000米和1萬米跑,這次體會非常多。我提前來到呼和浩特,適應天氣。在適應訓練時,遇到北方來的朋友。他們比較專業,跟他們聊天,受益良多。這邊的地理是一個小高原,空氣比較干燥,選手們會提前過來進行適應訓練,還有就是訓練方法,他們有的很早就接觸體育,前來參賽也是跟他們學習好的經驗。 7月27日剛比完5000米,我感覺到比賽心態決定比賽成績。參賽者整體水平都差不多,如何適應天氣跟環境非常重要,還有比賽時的戰術也很關鍵。當天我跑進了前8名,也是滿意的。 還有一個體會,南方的中長跑體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北方,有很多專業的跑者,在他們看來,南方的中長跑運動員比較少,這也是南北體育運動方面的一個差別。 記者:長跑運動充滿艱辛,李日春老師參加過“我的長征”活動,體會更深,請談談那次活動對你的影響和留下了怎樣的記憶?嚴文壤現在還在讀,怎么看李老師當年自費參加“我的長征”活動,換成你自己會參加嗎?覺得它跟其他的長跑賽活動會有怎樣的不同? 李日春:傳統運動確實充滿了艱辛,特別是超長馬拉松100公里以上的賽事,更要有超常的毅力和耐力,經得起考驗。在我參加“我的長征”之后,對于長跑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我本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的長征”活動中,我成為志愿者的一員。出發時,正是火熱的夏天。夏季在路上行走,非常辛苦。有的隊友行走兩三天,腳底就起血泡,繼續行走非常痛苦,要跟上大部隊,只得忍痛堅持。 每天行走35公里左右路程,特別是下雨下雪等惡劣天氣,更是困難,在爬雪山過草地時,特別艱苦,有的隊友高原反應強烈,難受得痛哭不已,有許多參加的人無法全程走完。志愿者出發時100多人,過完草地只剩51人,最后到達會寧會師處,只剩下幾個人。 我是經過多年的比賽和訓練,以上的問題都不會出現,遇到種種困難,都比較容易克服。我大部分路段是赤腳完成的,很多人稱我為赤腳大仙。一路上向老紅軍學習,特別印象深刻的是,從大渡河到瀘定橋的103公里,志愿者3人同主辦單位選拔的8位“尖刀班”隊友長途飛奔,臘月寒冬,出發時你追我趕,一路非常艱苦。我們11名隊友,到了晚上12點左右,大家陸續到達預設的終點,已精疲力竭。到了瀘定橋頭,有4名隊員受傷。11名隊友中我是第3個到達的,這跟平時訓練參加比賽是分不開的,他們讓我更加堅強。 作為一名志愿者參加這個活動,吃住行都要自己解決。一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二是得有堅強的毅力,平時還得進行高強度訓練。一路上新老朋友對我的鼓勵,讓我能夠克服各種困難,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了堅韌持久的追夢路。 嚴文壤:我很羨慕和敬佩李日春老師,他參加過亞洲的大賽,參加過“我的長征”和奧運宣傳等大型活動。他的這些經歷,很值得多做宣傳,讓更多年輕人向他學習。 “我的長征”活動非常有意義,像李日春老師等參與者,是在走同輩、前輩人走過的路。馬拉松就好比一個長征,從最初的歡快,到中途的難受,再到成功時的歡樂。這可以理解成,一個人要有一個信念去做一件事。 比較起來,我們90后,跟他們上一輩差別很大,盡管身體營養等條件優越了很多,但我們在長跑中,取得的成績并沒有超過他們。感覺到90后不夠吃苦,90后的人群中,跑步的氛圍也不夠濃厚,身邊同齡跑者并不多。此外,90后的學習壓力比較大,如何處理愛好與學習、工作等方面的關系,也是一個問題。 人物印象 嚴文壤:90后跑者,市馬拉松協會骨干成員,三明學院大四學生。曾參加廈門馬拉松等全國馬拉松賽事,并取得不錯成績,在跑協里,人稱后勁十足的種子選手。 記者:長跑運動是體育諸多項目中的一種,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三明跟全國一樣,體育事業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兩位作為兩代體育運動愛好者的代表,對身邊體育事業的發展,有怎樣的觀感和體會,又有怎樣的期待? 李日春:在體育運動各個項目中,長跑是最容易開展的項目,簡單靈活。各地長跑活動蓬勃開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重視體育運動。參加長跑人群不斷增加,我們周邊縣市也辦了不少面向國內外長跑運動愛好者的跑步賽事,帶動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一些年輕人經過持續訓練,一定能拿獎牌。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各種體育設施更加完善,賽事更加豐富,人們更加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這是體育事業的榮光。而每個人都在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富更好。這也是體育精神的一種融合和釋放。 嚴文壤:這些年來,基層體育得到了更快的發展。從身邊看,馬拉松事業也有了新的發展,各地知名賽事增多,這也可以看出體育主管部門對這方面的重視和努力,這是地方體育事業發展的直接表現。隨著社會的進步,體育的交流也有了更大的空間。這次大學生田徑錦標賽上,我就接觸到全國的知名隊員,這對我這樣年輕的業余選手來說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因為,體育的學習和訓練是無止境的,未來體育事業的發展也一樣無止境。(三明日報記者 蘇詩苗)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