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星”生輝折射長征光芒
2019-08-06 11:52:33?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蘭發連隨身紅軍竹筒 1985年,蘭發連(后排右一)回寧化座談并與紅軍戰友合影。 蘭發連四女婿唐盛利展示上世紀八十年代寧化縣民政局來函。 在藍山縣文物管理所,蘭發連的女兒女婿再次見到了父親珍藏一生的竹筒。 ①采訪團在蘭發連救命恩人雷善紅的外孫家中采訪。 ②采訪團在寧化治平蘭發連侄兒家中采訪。 ③在藍山縣檔案局,采訪團找到了一份蘭發連生前所在單位的檔案記錄。 采訪團在道縣烈士紀念園采訪。 站在轎頂山上俯瞰,四周群山茫茫,曾繁益英勇跳崖后,就生活在這大山之中。 老紅軍曾繁益生前一擺架勢就顯威風。 △滿懷崇敬之情,經過近3個小時的跋涉,采訪團部分成員登上轎頂山頂的紅軍跳崖處。 山路崎嶇,采訪團只能搭乘拖拉機和步行。 得知記者要來,曾繁益4歲的曾孫站在家門口張望。 曾繁益的兒子曾祥玉(右一)、女婿謝序鰲(左一)正在瀏覽手機里的“記者再走長征路”報道。 蘭發連后人自發前往道縣,祭奠紅三十四師革命先烈。 這是一場歷時9日、往返逾2000公里的追尋。從三明出發,驅車趕赴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再從藍山縣經道縣,赴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灌陽縣,今年6月底至7月初,由三明日報社、三明市廣播電視臺、寧化縣融媒體中心組成的新聞采訪團,追尋已故老紅軍蘭發連、曾繁益曾經走過的漫漫長征路,探尋這背后的一段段紅色故事。 兩位老紅軍都是1933年在家鄉——寧化縣治平畬族鄉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軍時,蘭發連只有14歲,年齡稍長一些的曾繁益也不過17歲。少小離家,投身革命,長征遠行,血戰湘江。他們是幸運的,因為他們九死一生,最終活了下來;然而,他們又是不幸的,因為敵人的追擊和自身的傷病,他們中途與部隊失散后,余生苦苦尋找,卻再也未能歸隊…… 蘭發連在行軍至藍山縣時已經受了傷。在油榨腳一役中,他藏身于草垛內,躲過敵人的搜尋,最終被當地村民所救。此后,他尋找部隊未果,只得在藍山縣扎根,成了一名失散異鄉的“紅軍崽”。曾繁益的故事則更添幾分悲壯,在敵人的追擊之下,他跟紅三十四師一〇〇團團長韓偉,在成功完成既定掩護任務后,邊打邊撤至海拔1651米的轎頂山上。“革命理想高于天”,他和戰友們毅然決然縱身躍下山崖。盡管幸運獲救,可他余生卻再未走出灌陽縣的深山老林。 在老紅軍革命足跡的探尋過程中,充滿著細節的震撼和無數的感動。蘭發連終其一生,堅定守護著自己參軍時紅軍發放的竹筒,視若珍寶;曾繁益縱身躍下山崖時,留有兩顆子彈,以防萬一遇敵,便要一顆射向敵人的胸膛,一顆結束自己的生命…… 紅軍長征,在中國大地上畫出了一條壯麗的紅色飄帶。而像蘭發連、曾繁益這樣的失散紅軍,就像這條飄帶上一顆顆的紅星,散落在漫漫征途的崇山峻嶺中,卻永遠熠熠生輝,折射著長征精神的無盡光芒!(三明日報記者 李順亮 曾鳳清 李遠明 文/圖) ?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