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薪火相傳錦繡林畬如畫
2019-08-06 12:02:39?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偉人故居,紅色搖籃,家家掛紅旗,村村有烈士。89年前,清流縣林畬鎮這塊紅色革命之地,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了林畬的每寸土地。 青山環抱,碧水長流,丹桂飄香十里,春茶享譽九州。89年后,曾經的紅色之地,如今建成了百頃冷泉、千畝桂園、萬畝茶田、四季花海…… 從“風展紅旗如畫”的紅色畫卷,延展到“多彩風景如畫”的紅色旅游小鎮,今天的林畬,紅色故事仍在薪火相傳,錦繡畫卷正徐徐展開…… 聽!那是紅色的征程…… 沿著毛澤東舊居廣場拾階而上,一尊神采奕奕的毛澤東銅像矗立在廣場中間。銅像身后即是毛澤東舊居,系邱氏祖厝,堂名“詒燕第”,始建于清光緒三年,為兩進三廳式木構建筑,占地面積1836平方米。 踏過長滿青苔的石磚路,左廂房的毛澤東臥室立于眼前。 一張床、一盞馬燈、一張木桌,毛澤東臥室陳列簡單、樸素。 今年54歲的邱梅香,是林畬人。1965年1月1日,她出生在毛主席曾經居住過的那間屋里。 “‘詒燕第’是我家老祖宗留下的房產。當年,毛主席來到林畬的時候,這個祖屋里只住著我的祖父、祖母和祖太。毛主席住進這間屋子時,由于主席身材高大,祖母還將結婚時刻有雕花的‘兩面床’讓了出來。可惜的是,這張床最終沒能保存下來。”從有記憶起,邱梅香就常常聽父親講述那7天祖父、祖母與毛主席相處的故事。 1930年1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紅四軍第二縱隊,經連城入清流,途經沙蕪、余朋、溫郊抵林畬。 “那時,祖父祖母不知道紅軍是什么隊伍,心里有戒備,祖母和祖太就藏了起來。住進家里后,毛主席和警衛都很和善,還和祖父聊了很多有關紅軍的政策,后來祖母和祖太才返回老宅。返回家中后,祖母一直都在廚房里忙活著,給紅軍燒水煮茶。”邱梅香回憶著。 從懂事起,邱梅香就不斷從身邊人的口中,聽到那段紅軍故事。保護傳承紅色文化的種子也在邱梅香的心中悄悄萌芽。 10歲時,懵懂的邱梅香就用紅色畫報,將毛主席臥室外一幅寫有“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農民起來打土豪分田地”的標語墻保護了起來。 隨著邱梅香漸漸長大,每逢過往游客路過此地時,看著他們困惑的表情,邱梅香都會主動上前為游客義務講起毛主席和紅軍的故事。 休整部隊、籌集軍餉和補給、研究分析朱德部隊行動方向、制定進軍武夷山下的戰略決策、宣傳黨和紅軍的宗旨綱領、幫助貧困群眾救治病人、構思《如夢令·元旦》詞……在聽完林畬鎮副鎮長、宣傳統戰委員黃德秀講完毛主席和紅軍在林畬逗留7天的紅色故事后,明溪縣公安局森林分局教導員聶建文深有感觸。 “革命先輩走過的足跡,是我們前進的方向。我們的主題黨日活動走進林畬,不僅創新了傳統紅色教育的接受形式,也能升華我們的愛國理想,著實是生動的一課。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深入學習黨的紅色文化,把黨的優良作風發揚光大!”聶建文感慨道。 看!紅色基因代代傳…… 除了是“詒燕第”老宅的后人,邱梅香現在還有一個新的身份——“當地導游”。在她看來,如果連發生在自己老宅里的紅色故事都淡忘了,以后該如何跟子孫后代們交代? 于是,2016年,她花了半年時間,挨家挨戶搜集紅色故事,憑借勤奮和好記性,她將這些故事熟記于心。如今,成為專業講解員的邱梅香,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講解方式,讓游客印象深刻也受益匪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同加入這支導游隊伍的還有村里的18名村民。通過他們在“詒燕第”內講述的故事,游客們仿佛回到了毛澤東率紅軍駐扎在此的那段烽火歲月。 除了有這支導游隊伍,林畬鎮還有一支由29名村民組成的“如夢令文藝宣傳隊”,他們以歌舞劇的形式,演繹發生在林畬的紅色故事,節目接地氣、雅俗共賞,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宣傳隊員全是林畬的村民,他們白天干農活,晚上排練節目,練習基本動作,自導自演,林畬逐步形成了人人講紅色故事的良好氛圍。 講紅色故事,傳紅色基因。在林畬,紅色教育從娃娃抓起,已成為學校、家長的共識。通過祭掃烈士墓、參觀紅色文化遺址、學唱紅色歌曲等活動,學校讓學生們感受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堅定自身信念,做新時代有為少年已成常態。 “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烈們用生命換來的,我們更要努力學習知識,為祖國的將來貢獻一份屬于我的力量。”在參觀完毛澤東舊居廣場后,林畬學校學生溫華俊有感而發。 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也讓林畬逐漸成為各級媒體宣傳的“重地”: 4月18日,大型紅色革命題材紀錄片《如畫林畬》在此拍攝,講述毛澤東率紅軍第二縱隊駐扎林畬7天6夜的紅色故事。 5月14日,央視大型紀錄片《國家榮光》拍攝組走進清流縣林畬鎮毛澤東舊居,以“致敬英雄”為核心主題,講述1934年紅34師師長陳樹湘的英雄事跡。 …… 如今,紅色基因正根植于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土地中,傳承于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奮斗的事業中,這成為林畬人民精神的歸宿、初心的原點。 做!這是一份美麗的事業…… 5月15日,在清流縣美豐花卉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非洲菊、玫瑰花、向日葵等鮮花被分門別類地鋪在地上。 官福榮是合作社理事長,他和妻子正忙著打包花卉。“我們今天已經打包了1500扎非洲菊,300扎玫瑰,價值近萬元。”官福榮笑著說。而在踏入種花行業前,他還只是個沒下過地的毛頭小子。 2010年,在外打拼的官福榮決定回到林畬老家,在這片紅土地上種下自己的“美麗事業”。“當時清流的鮮切花產業剛起步,市場前景廣闊。”官福榮說。 2011年,官福榮流轉了近30畝地,成立了美豐花卉苗木農民專業合作社。 萬事開頭難,從沒下過地干過活的官福榮體會到了種植的不易。“種花的頭兩個月,我每天都在地里忙活著,皮膚被曬得黝黑。”回憶起那段日子,官福榮感慨萬千。但他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看著自己親手搭建的大棚,官福榮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因為夫妻倆都是農學專業出身,對種植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官福榮的合作社越做越大,加入的成員也越來越多。去年,他還幫助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來自林畬鎮石下村的張惠正是其中一名貧困戶,她的丈夫因殘疾喪失勞動能力。2014年,身無分文的張惠來到合作社,官福榮分給了她5畝地,教她鮮花種植。 “頭兩年,她在合作社的收益都是負數。她的種苗、化肥開支都是我們預先墊付的。有時她急用錢,我們還會給她預支貨款。”官福榮回憶。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官福榮的帶領下,張惠的種植水平很快提升,不但種植規模擴大到十幾畝地,還發展起養殖業。去年,張惠家里還蓋起了新樓,買來新車,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官福榮的合作社已有農戶34戶,種植面積230余畝,帶動就業創業20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至8000元。今年4月,官福榮還被評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榮譽不是終點,是新的起點。對于未來,官福榮打算整合現有合作社,成立“花卉聯合社”,規范鮮花種植,實現資源共享,同時結合清流縣豐富的紅色資源,發展鮮花旅游,讓更多游客體驗鮮花采摘的樂趣。 記者手記 弘揚革命傳統,創建最美鄉村,展宏圖,攀高峰,錦繡林畬美如畫……正如這首瑯瑯上口的林畬之歌所唱,89年后的林畬小鎮,被冠以福建省桂花特色小鎮、紅色旅游小鎮、福建省養生游覽休閑基地的頭銜,它正自給自足不斷書寫華麗篇章。 如今的林畬,不僅有看不完的風景,還有說不完的故事。這段紅色故事正薪火相傳。讓當地村民加入保護和弘揚紅色文化的隊伍中來,不僅大大增強了保護力量,在提升鄉村“顏值”的同時,也提升了鄉村的“氣質”。 在加大紅色文化傳承和挖掘的基礎上,如果林畬鎮能將原始檔案研究整理、走訪老革命等所獲得的鮮活素材,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在增強紅色文化的可讀性和吸引力上多下功夫,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將更加扎實。 在紅色文化發展這棵大樹中,人才好似急需營養的樹根。如何吸引人才,讓人才扎根,破解“人才渴”的瓶頸?政府還需從用工、用地、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讓青年創業者嘗到“甜頭”,真正彰顯紅色文化底蘊,促進老區經濟發展。 (三明日報記者 劉莉婷 鄭麗萍 朱丹宇 清流記者站 楊穎)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