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光明
2019-09-02 10:59:47李順亮 鄭麗萍?來源:三明日報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走向光明 ——追尋已故老紅軍蘭光明革命足跡之上篇 1959年,蘭光明留影 貴陽、寧化兩地親屬商定落實蘭光明遺愿方案后留影 革命,就是走向光明之路。 四渡赤水,驚心動魄,以少勝多,神來之筆。1935年初,中央紅軍主力部隊,甩開一路上圍追堵截的重兵,徹底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圍殲企圖。中國革命,迎來了關鍵性轉折。 紅軍,向著光明闊步前進。但是,身受重傷的三明寧化籍紅軍戰士蘭邦萬,卻從此留在了貴州。魚水情深,當地群眾把他從紅色洗禮的赤水河邊,抬到了白色恐怖的貴陽城里。 向往光明的他,強忍著傷痛,在醫院里取了新名字——“蘭光明”。只是,5顆子彈之中,有2顆再也無法取出,此后和他長伴一生。直到他離開人世,這2顆子彈才出現在他的骨灰里! 擴紅,參軍去! 風展紅旗如畫,旌旗獵獵作響。 寧化,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僅1933年2月至1934年9月,短短的一年半時間,寧化縣委黨史方志部門就在《紅色中華》上,找到有關寧化擴紅報道多達44次。 蘭光明老家治平畬族鄉,當時擴紅浪潮也一浪高過一浪。“汀東、澎湃、泉上、太雷等地,都屬于現在寧化縣的行政區域范圍。但我們的統計,并未包含這些地區。所以擴紅的數據,實際還更多。”寧化縣委黨史方志室副主任龔翠英說。 每10人中,約有1人參軍!據不完全統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寧化縣共有1.37萬多人參加紅軍。1934年,小名叫作“林保子”的蘭邦萬,也回到家中說自己要參加紅軍。 “漢人頭上三座大山,畬民頭上有四座”。治平畬族鄉,地處閩贛兩省之間,位于寧化、長汀、石城三縣八鄉交界處。土地革命之前,這里土匪橫行、民不聊生。 年幼的林保子,從小就知道家里的日子苦。一家人租種點薄田,從年頭辛苦到年尾,自己和兩個妹妹還是常常吃不飽、穿不暖。 紅軍的到來,讓他看到了光明。1931年,長寧區建立起蘇維埃政權。打土豪、分田地……那時16歲的林保子,第一次明白:窮苦的畬民,也有翻身的日子。 眼見19歲的林保子要參加紅軍,家里的長輩不是沒有猶豫過。他們清楚孩子的心思,可是,他們真是萬般不舍。 父送子、妻送夫、兄弟結伴上戰場……當時的寧化,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革命的大道理,久居山里的老人不清楚,可是他們知道,沒有紅軍,家里哪會有田地,畬民哪里能出頭? 1934年3月,林保子報名參加了長寧區少先隊。家里一點頭,沒過多久,他的愿望實現了。蘇維埃鄉主席池德清把這批少先隊成員,護送到汀東縣里。他是其中一個。 紅五軍團三十四師一〇一團,就此多了一位名叫“蘭邦萬”的紅軍戰士!至于登記在冊、編入紅三十四師一〇一團的蘭光明,此后有過怎樣的部隊整編與隊伍調整,我們已經無從知曉。 紅軍長征,血戰湘江。絕命后衛,紅三十四師完成殿后任務后煙消云散。慶幸的是,蘭邦萬打過了湘江,打到了貴州,參加了四渡赤水這場載入史冊的偉大戰斗。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