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陳塘紅軍醫院“撲滅蒼蠅等于消滅敵人”
2019-10-28 10:46:05賴全平?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張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 東南網10月28日訊(福建日報通訊員 賴全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縣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央蘇區的戰略大后方。寧化縣石壁鎮陳塘紅軍第四醫院舊址,距縣城23公里,屬典型的客家建筑風格,四周農田環繞,前面是一片碧綠的荷田,顯得靜謐祥和。80多年前戰火紛飛的日子里,這里是醫護人員、傷員與死神搏斗的戰場。 據省里專家考證,“陳塘紅軍醫院是目前我省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好、標志物最明顯的紅軍戰地醫院”。寧化縣石壁鎮文化站站長張漢江表示,這些看起來很普通的客家老舊民居,卻保留著紅軍當年留下的很多痕跡。 1933年春,紅三軍團與紅九軍團并出武夷山,直逼福建中西部,原設于江西瑞金的紅軍第四醫院隨軍進駐石壁陳塘村,主要收治東南戰線、東方軍入閩征戰、第五次反“圍剿”戰斗傷病員。 陳塘紅軍第四醫院按職能分為住院部、后勤部、行政管理部等,另設有操練場。住院部設在陳塘村下新屋張氏祖屋內,后勤部設在陳塘村新厝里,行政管理部設在修齊堂。三個部門建筑形成三角形,互相直線距離不到200米。陳塘紅軍第四醫院,2009年11月被列入第七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入選“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 住院部設在村民張恩瑞、張恩日兄弟的下新屋。這座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客家古建筑,屬磚木結構的瓦房,平面呈長方形,主體建筑為二進三堂加輔房的合院式建筑,由門樓、圍墻、內禾坪、下堂、天井、廂房、上堂、護厝等組成,主體建筑為穿斗式結構懸山頂。 由于敵人的嚴密封鎖,陳塘紅軍第四醫院設備簡陋、藥品奇缺,只有四五名醫生和十多名護士。為了解決醫護人員不足的問題,紅軍積極培訓陳塘村及周邊的“赤腳醫生”和草藥郎中,讓他們幫助救治傷病員。“雖然住院部占地面積1100多平方米,但傷員太多。大廳、過道成病房,木板、門板當病床,樓上樓下都住滿傷員,最多時有600多名傷員。”張漢江感慨道,如此艱苦的條件卻救護了大量傷病員,創造了醫學奇跡。 據當年參加過救護工作的老紅軍張捷春回憶,醫院的藥品和醫療器械極度缺乏。木匠的鋸子、婦女的錐子和剪刀、竹制的鑷子和探針、木制的夾板……老百姓家的尋常之物,都在醫院手術臺上派上了用場。在最困難的時候,一點消炎的藥水都沒有了,就用鹽巴水,甚至用石灰水給傷員消炎。缺少藥品,當地百姓自發免費為醫院提供青草藥。為了補充傷員營養,村民將用來過冬的五谷雜糧拿來,無償捐獻給傷病員吃。冬天缺少被子,村民無償地將家里的被子和棉襖拿給傷病員御寒。 村民用門板、竹椅子抬傷病員,幫助他們清洗傷口、敷藥、包扎,有時還攙扶著輕傷員活動筋骨。村民還經常將傷勢較輕的傷病員安置在自己家中進行照顧。晚上,村民點燃家里平時舍不得用的桐油燈,給傷員燒火取暖,燒水暖腳,換藥治療。張漢江說,很多婦女自發組織洗衣隊開展后勤支援,孩子們則經常跟著戰士們下田捉泥鰍,幫傷員改善伙食。 軍民一家親,紅軍醫院也盡力給當地的老百姓看病。一天夜里,村民張運民提著馬燈慌慌張張地跑進醫院,原來他老婆難產,請了個接生婆弄了一天也沒接下來,兩條人命危在旦夕。醫生聽了,馬上拿起藥箱趕到張運民家,最終母子平安。 寧化陳塘紅軍醫院舊址是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現保存有紅軍標語20多條、漫畫13幅。現存的紅軍標語,內容以擴大紅軍、打土豪、分田地、八小時工作制、北上抗日等為主,教育傷員要講究衛生、杜絕病從口入。 當地與衛生、醫療有關的漫畫,在全省其他地區紅軍壁畫中十分罕見。有兩幅宣傳壁畫,上書“蒼蠅是傳染病的口,撲滅蒼蠅等于消滅敵人,我們每一個同志應該熱烈的(地)撲滅他(它)”字樣,畫的是一名戴軍帽的士兵撲打蒼蠅。另一幅寫的是“每天洗澡、身體愈好!勤洗澡、傷快好”字樣,畫著一個光著身子的人,手拿毛巾坐在澡盆中洗澡。類似要講衛生的壁畫共有8幅,大都形象逼真,通俗易懂。 紅軍醫院住院部舊址右側有一座小山丘——牛角灣,相傳當年共有76個墳包,埋葬著120多名犧牲的紅軍戰士,如今能尋覓到的墳包已寥寥無幾。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