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動我市精準脫貧工作領銜代表:余夢華建議內容:我市精準脫貧工作離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一是部分貧困戶脫貧質量不高。二是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短板突出,衛生、教育等公共服務不足。三是脫貧增收項目不多、效益不高,貧困戶自身生產經營能力差。四是觀念認識差,等靠要思想嚴重。建議:一是落實兜底扶貧機制、突發性致貧救助機制、干部掛鉤幫扶機制等扶貧長效機制。二是補齊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三是注重脫貧產業特別是特色產業、生態產業發展。四是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五是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村財收入。六是加強對略高于貧困線群體的幫扶。 辦理情況:近年來,市政府嚴格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各項脫貧攻堅政策和工作落實。 一是打好五大重點戰役。 產業扶貧穩定增收戰役方面,全市1.29萬戶貧困戶實施產業扶貧或就業幫扶項目,占有勞動能力貧困戶數的97.5%; 就業扶貧務工增收戰役方面,全市123個貧困村實施家門口扶貧就業工程,解決2913個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問題; 教育扶貧戰役方面,從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按標準予以政策性資助,確保貧困家庭適齡學生不因貧失學輟學; 健康扶貧戰役方面,從2018年7月1日起,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行住院醫療費用年度個人自付封頂的精準扶貧醫療疊加保險政策,2019年1~8月全市醫療總費用報銷比例90.27%; 住房安全保障戰役方面,2016年以來,全市完成建檔立卡貧困對象造福工程易地扶貧搬遷3483戶11190人,實施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危房改造1898戶。 二是全面推進行業扶貧。 五個重點縣共收到山海協作對口幫扶資金7350萬元,全部落實到實施的項目中;全市下派第五批駐村任職干部468名,實現37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干部駐村幫扶全覆蓋;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每村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4~5萬元。 三是夯實脫貧攻堅基礎工作。 全市共舉辦各類扶貧干部教育培訓18414人次,組織1.37萬名各級干部與1.87萬戶貧困戶全覆蓋結對幫扶。 加快市區老舊社區供水管網改造領銜代表:鄧善存建議內容:市區老舊社區管網陳舊,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造成供水管網嚴重漏損。二是影響水質。三是影響水壓。建議:一要按計劃、分步驟實施供水管網改造工程。二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多渠道籌集提升城市供水水質資金。三要加強飲用水水質監測,確保供水水質安全。辦理情況:市政府把提升城市供水水質列入2019年為民辦實事項目,從規劃供水計劃、加大財政投入、加強水質監測等方面綜合施策,進一步提升市區供水水質。 一是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已完成市區道路老舊灰口鑄鐵管改造8.6公里,三鋼、三化老舊社區供水管網改造30.4公里、一戶一表改造1.5萬戶。 二是多措并舉,加大投入。 市財政累計安排462萬元用于市區供水管網建設;組織財政、國企積極向上爭取供水管網改造補助,累計獲批資金9130萬元;在貴溪洋片區道路、臺江片區道路、永嘉天地等項目利用社會資本2031萬元,建成供水管網約7公里。 三是強化管理,提升水質。 定期對東牙溪、薯沙溪水質進行常規監測,2019年1~9月市區飲用水源水質合格率100%;在市區設置20個市政水廠末梢水監測點,采取雙隨機抽查方式進行監測分析,2019年1~9月市區出廠水合格率為100%,末梢水合格率為99.44%,水質位居全省前列。 推進企業技能人才鑒定領銜代表:潘銘云建議內容:企業技能人才鑒定工作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鑒定機構覆蓋面不高,鑒定設備不全,對操作大型、精密、稀有復雜設備的技工較難鑒定。二是鑒定費用較高,如果申報人數不夠,鑒定機構不予組織,影響高技能人才鑒定工作的推進。建議:一是繼續實行高技能人才社會化鑒定和企業考評認定相結合的辦法。二是鑒定費用財政給予補貼。辦理情況: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國家深化職業資格改革一系列工作部署,有序推進企業開展技能人才鑒定工作。 一是支持企業開展技能人才鑒定。 2019年,我市繼續舉辦全市電工、汽車維修工職業技能競賽,通過競賽同步開展技能人才鑒定工作。推薦市公交公司作為省上企業自主評定技能人才試點單位。 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培養技能人才。 指導職業(技工)院校主動對接企業,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企業急需技術技能人才。2019年有兩所市屬高級技校招收新生1067人,其中校企合作班招生360人,占33.7%。 三是落實優惠政策壯大技能人才隊伍。 制定出臺了《關于培養和引進實用型人才支持產業企業加快發展八條措施》,從留住、培養、引進、激勵等多方面出臺實用性人才獎勵扶持措施,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 加強市區人行道的建設與管理領銜代表:郭穎建議內容:市區部分路段人行道使用后質量欠佳,如市政府周邊人行道出現路面凹凸不平、方磚下陷、破爛缺損、露泥濺水等問題。建議:一要參照廈門、深圳等城市建設人行道的標準,建設高質量的人行道。二要加強對人行道建設工程的監管,完善工程完工質量驗收工作機制。三要加強對在人行道上停放機動車輛行為的監管與查處。四要試點在市政府周邊等部分人行道鋪設橡膠。五要設立路況舉報專線,加強群眾監督。辦理情況: 一是加大建設養護力度。 一方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印發《三明市2019年“城市雙修”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實施梅嶺路街巷整治修復工程、北山路周邊道路及環境整治工程等8個市政道路項目,目前已投資1000萬元,完成梅嶺路人行道改造約8000平方米; 另一方面,加大巡查養管力度,市政養管部門累計投入資金約800萬元,維護維修市區人行道約9300平方米。 二是加強人行道管理。 梅列、三元兩區城管部門共移走占道“二手車”432輛,規范停放407輛,勸導占道經營車輛3000余次,立案查處35輛違停車輛。同時,通過設置障礙墩的方式,整治工業中路(白沙小學段)、新市中路(下洋飯店段)等路段機動車上人行道問題,保障市民正常出行。 三是強化群眾監督。 各級城管部門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認真做好“e三明”隨手拍訴求件處置。 推進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領銜代表:鄭雪珍建議內容: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服務缺乏保障,聘用的編外人員工資經費需自籌解決;從公車平臺調車時間無法銜接且費用高,普遍存在“私車公用”現象;許多村莊無餐館,下村服務就餐無法解決;以及基層衛生人才短缺等問題。建議:一是加大財政投入,由縣總醫院配置公共衛生服務專用車,按核定編制數給基層衛生院核撥工作經費,給基層衛生院工作人員發放下村伙食補貼。二是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提高薪酬待遇,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三是持續做好基層醫衛人才“定向培養”的工作。辦理情況:近年來,市政府持續深化基層衛生綜合改革,加強基層衛生人才培養,落實基層醫務人員津補貼,進一步提高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一是賦予總醫院辦醫自主權。 2017年以來,我市整合縣域內所有公立醫療機構,組建緊密型醫聯體,將醫保資金、財政投入和基本公共衛生經費等捆綁作為總醫院的經費,總醫院可以根據事業發展需要,經有關部門審批同意后,統籌使用事業發展基金。 二是解決公共衛生服務人員下鄉交通問題。 要求各縣(市、區)根據鄉鎮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人員服務半徑、出行方式等情況,制定完善差別化工分標準,對下鄉路途遠、自行用車的工作人員通過下鄉補貼、工分傾斜等方式予以保障。 三是優化績效考核辦法。 從2014年起,改革鄉鎮衛生院內部人事分配制度,實行全員目標年薪制、年薪計算工分制,打通編內外人員使用界限,實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同工同酬。設立5000萬元專項基金,對基層開展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體化、規范化管理情況進行績效獎勵。 四是做好基層醫衛人才“定向培養”的工作。 支持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辦好臨床醫學專業,2019年共招收定向縣級醫院本科生77名,培養數量居全省之首(全省招收300名),為鄉鎮和村定向培養醫學生182名。 (翁揚群 李遠明)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