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謀新篇 處于戰斗中心的嶺下村幾乎被打成了一片廢墟,但革命火種并未在嶺下熄滅,在此后的歲月中,嶺下村依然堅持開展革命斗爭!據統計,村內先后共有28名村民參加革命斗爭,6名同志光榮犧牲。 2011年去世的黃炳茂就是28位戰士之一。1999年7月7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到嶺下村調研老區工作并慰問了老游擊隊員黃炳茂,看到這里的交通、住房、環境等條件都很落后,于是提出了“三個不要忘記”“四點囑托”的指示,即“不要忘記老區,不要忘記老區人民,不要忘記‘五老’人員”;“要盡早完善‘五通’等基礎設施;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優勢,壯大村財加大扶貧幫扶力度,增加農民收入;發揮黨支部和黨員作用,加強孝德文化建設,打造和諧嶺下。 近年來,嶺下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圍繞新橋鄉打造“閩贛邊界生態文化特色小鎮”的定位和“四個起來”目標,著力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建設美麗新嶺下,在全鄉年終考評中多次蟬聯第一,獲“三明市文明村”、泰寧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嶺下村將紅色文化、綠色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 “今年是我掛包嶺下村的第4年了,也是嶺下村的志愿講解員,深知嶺下的今天來之不易,經歷了一段艱難的發展歷程。”新橋鄉干部戴磊介紹說。此后,新橋鄉深入推進嶺下新農村建設,經過多年努力,嶺下村的路通了,水電有了,電話響了,廣播電視開起來了…… 基礎設施不斷提升,但村民收入依然微薄。如何繼續發展嶺下,成為嶺下村兩委這幾年鉆研的課題。 鄉村振興發展離不開人才和產業發展。村里成立良友生態農場合作社、大學生創業基地,大力發展山茶籽、優質稻、高山紅花蓮、雞鴨、稻花魚、黃桃等種養業,15戶貧困戶受益。此外,還同建寧縣文鑫蓮業集團和福建省農科院謝華安華安種業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打造“嶺下大米”“嶺下山茶油”“嶺下蓮子”和“嶺下稻花魚”等品牌,走特色農業致富道路。 “靠山吃山,我們這邊的生態環境非常好,種出來的農產品品質也非常優良,游客來的時候會爭相購買我們這邊生產的一些高山紅蓮、優質稻還有稻花魚,我們村民的收入自然就上來了。”返鄉創業青年黃勝旺說。 2013年,黃勝旺從山東齊魯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畢業后,在寧波找了一份本專業的高薪工作。在工作半年后,他發現朝九晚五的生活并不適合他,他從小生長在農村,家里祖輩都養魚,他喜歡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尤其是農村人少地多的現象撥動了黃勝旺創業的念頭。 家鄉的好山好水正好適合自己的想法,一心想回老家發展養殖業的黃勝旺,輾轉福州、寧德、寧波等地,花了兩年時間,邊打工邊潛心學習水產養殖技術。2015年6月,學成歸來,回到自己的家鄉,利用打工攢下的積蓄承包流轉了20多畝的土地,開始養殖鯉魚、龍蝦、泥鰍等水產品。 與周邊其他養殖戶不同的是,黃勝旺所有的種苗都自己培育,養殖飼料也“與眾不同”。他說“養魚主要兩大成本,一是苗種,二是飼料,這兩項占整個養殖成本的一大半。”他自己會孵化繁殖苗種,同時不用人工飼料,用人工培育的紅蟲、水藻當飼料,解決了這兩大問題,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同時降低了養殖風險。過硬的專業技術,使得他成了十里八鄉小有名氣的育魚苗高手,周邊地區養殖戶遇到了什么問題都會前來請教他。 據統計,嶺下村財增收從1999年2000元到2019年增加到20萬余元,預計2020年村財增收可達25萬元。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