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項目—學校特色—特色學校。從教30年的泰寧鄉村學校校長葉雪娥,以特色項目為切入點辦學,以點帶面,拾級而上,最終達到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以“校內勞動、家務勞動、社會勞動”三大主題進行校本課程的深入研發和實踐,從一年級至九年級呈現多元、循序漸進的序列安排勞動內容。鄉村教育不可能把每個學生都教成好學生,但是可以把好的教育給學生。 葉雪娥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給學生講述“紀念12·9運動”的時代背景。 東南網9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薛希惠 通訊員 江秀星/文 游慶輝/圖) 泰寧縣下渠學校校園,俯瞰“渠園”種植基地,一個碩大的“渠”字活靈活現。 沿著“渠園”步道,隨處可見栽種的花草在烈日下綻放著,點綴如茵的綠地。種植的十幾種中藥材與蔬果、花卉及各類植物正茁壯成長、爭奇斗艷。圓形的池子里,觀賞魚在水中的涌泉、石頭、睡蓮、菖蒲間穿梭戲水。鮮花長廊、文化書香長廊和景觀燈,工人們正在抓緊安裝。 這個新學期即將落成的全省首批中小學勞動教育特色項目,正是泰寧縣進修學校副校長葉雪娥在此擔任校長期間規劃的“得意”之作。“山區辦學要有特色,以特色項目為切入點,以點帶面,拾級而上,最終達到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從教30年的省優秀老師、省“十三五”中小學名校長培養人選葉雪娥說,她一直在尋求一種能引領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的文化,一種能實現“學生成長快樂,教師工作幸福,學校特色鮮明”教育愿景的文化。 尋找鄉村教育辦學的靈魂 1990年夏天,豆蔻年華的葉雪峨走出師范校園的象牙塔,分配在景色秀麗的金湖畔梅口鄉擁坑村一所偏僻的“雙人校”。這年秋天,她成為一名真正的鄉村教師。在這里,她不僅體驗到山村農民勞作的艱辛與生活的艱難,更讓她看到家長們迫切希望孩子靠讀書來改變命運的渴望。 葉雪娥一心撲在教學上,白天專心教學,晚上精心批改作業、備課、鉆研教材或是上農家家訪、輔導學生。三年后,葉雪娥因教學成績優異被調到學區中心校任教。離開那天,村民們又是幫助收拾行李,又是送土雞蛋,村民們含著眼淚與她惜別。“點點滴滴,都是濃濃樸實的真情和寄托。”葉雪娥說,她感受到了一名人民教師的無上光榮與自豪,也從村民們的眼中看到了殷殷期盼,這一幕至今難忘。 在梅口中心小學,葉雪娥一干就是12年,從那時起,她將精心備課的不同年級教學教案都積攢下來,逐年摸索,不斷充實總結自己的教學方法,為日后小學辦學經驗的積累奠定了扎實基礎。 多年的鄉村教育實踐和角色的轉變,葉雪娥思考的不僅僅是自己怎樣教好一本書,更多的是山區教育怎樣能突破教育資源的瓶頸,她堅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堅信可以用教育的力量守護鄉村陪伴培養孩子成長。“鄉村教育不可能把每個學生都教成好學生,但是可以把好的教育給學生。”葉雪娥說。 2005年當了15年鄉村小學教師的葉雪娥調到城區水南小學,不僅擔任數學課任老師,還擔任校教導主任。在7年教導主任和3年副校長崗位上,葉雪娥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意識在學校開展了一系列特色教育研究活動,組織老師深入到課堂聽課,了解教學情況,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遇到的難題和困惑,從實踐中及時總結、豐富教學經驗,探索積累辦學思路。“她要尋找山區教育辦學的靈魂。”學校老師這樣評價葉雪娥。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