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不只是技能教育 下渠學校的“兩香”校園文化,使葉雪娥看到了鄉村教育特色的出路希望。她又想到了山區學生最親近熟悉最豐富的勞動資源。“勞動能創造財富,勞動能改變命運,勞動能締造幸福,勞動能彰顯國魂。”葉雪娥說,勞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生活熱情,培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在勞動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價值體驗的遷移功能。 學校有360名寄宿生,葉雪娥的勞動教育課率先從此開始。“勞動教育不只是簡單的技能教育,要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習慣、動手能力、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精神、關心他人責任、觀察分析問題方法、鄉土情懷認識和為民服務價值觀。”葉雪娥說,這“九個一”是勞動教育目標也是勞動教育體系,是山區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和突破口。 葉雪娥的勞動實踐教育規劃藍圖開始呈現。 校園內。占地約2000平方米的“渠園”種植基地,是校內學生主要種植基地,種植區域以蔬果、中草藥、花卉等各類植物為主,各類花草樹木種植和池塘養殖,按班級領養。 校園外。結合泰寧縣產業發展特色,與王坑村仁壽堡花卉苗圃基地、王坑村百香果種植基地、熱帶魚養殖基地、玫瑰花種植基地、蔬菜大棚種植基地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立勞動教育基地,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開發1~9年級小學低、中、高年級和初中勞動教育課程,分階段實施勞動思想與技能課程,全程滲透家庭勞動、學校勞動及室內專題手工勞動活動。建立學生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價、專家評價、勞動成果技能展示評價等系列綜合性評價體系。 設置勞動教育內容,架構“我愛勞動”校本課程。以“校內勞動、家務勞動、社會勞動”三大主題進行校本課程的深入研發和實踐,從一年級至九年級呈現多元、循序漸進的序列安排勞動內容。校內勞動系列課程有小小崗位、美化宿舍、美化教室、美化校園、蔬菜種植、植物扦插等。 除了課堂教育,還建立班會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節日主題教育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等滲透勞動教育內容的制度要求,促進校園勞動特色教育的建設。確保勞動教學時間,每個班級每周安排不少于一節的勞動教學時間,利用課余和傍晚時間因地制宜推行勞動活動形式和內容多樣化的大課間勞動活動。 目前,“渠園”已經成為全省首批中小學勞動教育特色項目;葉雪娥的“新時代鄉村小學勞動教育資源開發與利用實踐研究”也成為省級課題。“下渠學校的辦學質量已經從過去的倒數第一走到了泰寧縣的前列,多年保持第一。”泰寧縣教育局局長高文珍說,葉雪娥的鄉村辦學特色,對老師起到凝聚作用,和睦融洽,團隊精神得以加強;對學生品行教育效果明顯,還帶動了教學質量的提升,有引領示范作用,值得推廣。 如今已經調任縣進修學校副校長的葉雪娥,正在將從教30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和多年苦心摸索的管理方法,匯聚成自己的辦學思想,作為新學期開學“禮物”獻給泰寧的鄉鎮學校。 “鄉村學校要成為溫暖、放心、有特色的品牌學校。”葉雪娥說,學生都像自己的孩子,都有各自的閃光點,教育可以讓他們健康成長,綻放自己最美的光芒。這是她對鄉村教育的最大心愿和期待。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