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縣城東北的風景名勝區玉虛洞,又名滴水巖,與將樂玉華洞、永安桃源洞被徐霞客稱為“武夷三絕”,現為國家3A級景區,正在沖刺4A級。 明溪玉虛洞(資料圖片) 玉虛洞景區雖然規模不大,景點不是很多,但挺精致,神奇之處不少。特別是文化氣息濃厚、摩崖石刻眾多,是巖洞中不多見的,而歷史上寫過玉虛洞的詩文和游覽過玉虛洞的名人,要比摩崖石刻多得多。 然而,令人不解和遺憾的是,從明嘉靖年間至今近500年來,卻無人對玉虛洞的詩文和摩崖石刻進行全面收集、整理、研究,以致許多珍貴詩文永遠消失了,摩崖石刻不少字跡由于歲月滄桑、石壁風化而無法辨認。流傳下來的明正德、明萬歷、清康熙、民國和當代5種《歸化(明溪)縣志》,收錄包括摩崖石刻在內的玉虛洞的詩文都很有限,收錄最多的《民國·明溪縣志》也只有少量作品,不到30首(篇),許多名篇佳作都遺漏了。 什么原因呢?首先可能因為古代信息閉塞,查閱書籍和資料不便,再則,修志時摩崖石刻部分字跡已難辨認,為慎重起見,便不收錄。因此,盡管清代進士、學者、歸化知縣黃崇惺與其友沈兆圻對滴水巖情有獨鐘,整理出玉虛洞七十二景,編成《滴水巖紀略》(一名《滴水巖志》)一書,但也只提及少量詩文,而且基本上只有題目和摘句。 清代進士、學者、歸化知縣黃崇惺石刻(資料圖片) 玉虛洞開發于北宋開寶二年(969),原名滴水巖,得名于仙源洞中的“滴水晶簾”奇觀。明萬歷年間,福建按察副使、進士王喬桂游覽滴水巖,覺得滴水巖之名不夠文雅,便將其改稱玉虛洞。但如今能見到最早寫滴水巖的作品,已經是明成化十三年(1477)歸化縣訓導張恂的一首七律《題滴水巖庵壁》。 對滴水巖(玉虛洞)文化建功最大的當屬梁世驃、宗臣、王喬桂3人。 梁世驃(1495—1544),廣東順德人,明朝文學家梁有譽之父,正德十五年(1521)進士,歷任河南道御史、浙江按察司僉事、福建漳南道兵備僉事。嘉靖十一年(1532)春,梁世驃游覽滴水巖后,寫了一篇游記《游滴水巖記》和一首詩,特別是命名了滴水巖10個景點:天泉石、仙橋石、虛鳴竅、隱鵲巖、佛頭巖、祥云洞、躍鯉石、獅子巖、蜂窩石、申陽小洞。 宗臣(1525—1560),字子相,江蘇興化人,明朝著名文學家、“后七子”(“嘉靖七子”)之一,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吏部稽勛員外郎、福建參議、福建提學副使,有《宗子相集》。嘉靖三十七年(1558),宗臣游覽滴水巖后,也寫了一篇《游滴水巖記》,也命名了振衣亭、垂蓮石、中天柱、左天柱、右天柱、黿梁、冕石等一批景點,影響最大的是他那篇游記,稱滴水巖“茲巖之奇,天奇之也”。清康熙年間編印的《天下名山游記》一書,收錄北魏至清初千年之間的游記精品219篇,福建省僅入選8篇,宗臣《游滴水巖記》即是其中之一。 王喬桂(號味玄道人)不僅將滴水巖改名為玉虛洞,寫了兩首詩《題玉虛洞》《雨中游玉虛洞》和一篇文章,還在仙源洞口上方題寫了“玉虛仙洞”4個蒼勁有力的擘窠大字。 為玉虛洞寫過詩文的還有一大批歷史名人,如龐泮(明朝進士,官至廣西布政使)、陳卿(明朝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劉應授(明朝進士,官至福建按察司副使)、白賁(明朝進士,官至云南巡按)、海瑞(明朝著名清官,官至南京右都御史)、陳宗夔(明朝進士,官至福建、廣東巡按御史,抗倭名將)、陳謹(明朝狀元,著述頗豐)、鄭汝璧(明朝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著述頗豐)、裴應章(明朝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吳安國(明朝進士,官至寧波知府)、張文耀(明朝進士,官至四川參政)、顧元鏡(明朝進士,官至廣東布政使)、伊秉綬(清代進士,著名書法家)等等。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