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七夕”供桌擺件 (黃長明 攝) 糖塔大組合(福祿壽三星和糖塔與童男童女)(羅榕華 攝) 熬糖稀 三明非遺糖塔制作工藝流程 (吳光添 攝) 澆注 三明非遺糖塔制作工藝流程 (吳光添 攝) 上色 三明非遺糖塔制作工藝流程 (吳光添 攝) 羅榕華 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見的日子,后來泛指有情人浪漫相聚的一天,被人們視為“中國情人節”。在沙縣,七夕卻有另一種演繹和身份,那就是要給新入學孩子舉行特別的入學儀式——做七夕??梢哉f,農歷七月初七是沙縣及沙溪河流域的民間兒童節。 做七夕——獨特的入學儀式 農歷六月中旬,沙縣許多人家的外公外婆們忙碌了起來,開始給即將上學的孫子孫女們籌備做七夕的禮物。在所有禮物之中,糖塔必不可少的,它是沙縣做七夕最具代表性的禮品。 沙縣人口中的“糖塔”指糖塔和糖俑的合稱。做七夕的人家一般需要采購“糖塔”兩組,其一為福祿壽三星俑,喻示有福、有祿、有壽。其二為糖塔、鰲魚俑、拜朝俑和麒麟俑。鰲魚俑為米傭,意出自“鯉魚跳龍門”。拜朝俑是持笏的文官,以示“仕途高遠”。麒麟俑則寓示“太平長壽”。 到了做七夕當天,有孩子要上學的家里都布置得喜氣洋洋,神臺上供滿了各種擺件。每樣擺件都有其特殊寓意:旗桿斗是“三元及第”(中舉一斗,進士兩斗,一甲三斗)的象征。糖塔高約一尺許,中間空,頭套紅紙花,用白糖溶化灌注而成。外形酷似西安大雁塔,取意“雁塔題名”。唐代凡新科進士及第,都要游曲江宴杏園,后登臨大雁塔,題名塔壁留念。當年27歲的白居易入籍進士,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劉滄更是豪邁地題下“及第新春選勝游,杏園初宴曲江頭。紫豪粉壁題仙籍,柳色簫聲拂玉樓”,把雁塔題名與登仙并提,視作莫大榮譽。 沙縣自古有三登科的說法,即科舉高中為大登科,娶妻結婚為小登科,七夕上學則為小小登科,所以沙縣人十分重視做七夕儀式。 做七夕通常是外公外婆的主要任務。古時候富裕家庭會請私塾先生七夕當日來當家教,以示重視?,F在有些家庭“具體化”模仿,請學校的教師來家一天指導“新生”讀書寫字。儀式后,糖塔糖俑要敲碎(歲歲平安)雜在爆米花里分成小包,貼上一方紅紙送給親戚朋友左鄰右舍,讓大家分享甜蜜與快樂。同時也是一種通報,告訴眾人:我家孩子初長成,今年秋季就要上學了! 糖塔——古老技藝的傳承 伴隨沙縣做七夕的獨特傳統,留存下來的還有糖塔制作技藝。年過花甲的沙縣人梅增壽從17歲開始學做糖塔,他有40多年做糖塔經驗。他說制作糖塔是個精細的活兒,考驗的是耐心和技巧。從白糖到糖塔主要經過清洗模具、選糖、熬糖稀、澆注、冷卻、出模、桶裝、上色等幾個步驟。 一是清洗模具。糖俑的模具在制作前一夜被梅師傅“請”了出來。梅師傅小心翼翼地用凈水清洗,而后投進水缸中浸泡一夜,待模坯吸足水分,再把它們撈出擱一旁的橫板上瀝干備用。 二是選糖。制作糖塔的白砂糖純度要求很高,并不是普通的“柴糖”可以代替的。白砂糖是做糖塔的重要原料,它的優劣決定糖塔的品質。 三是熬糖稀。梅師傅將優質的散裝白砂糖倒進圓桶里,再用鐵勺把白砂糖舀進手持小鍋,小鍋添加泉水,不多不少一兩勺正好。手持小鍋有兩個,一個銅鍋一個鋁鍋,輪換使用,那是梅師傅的爺爺與父親輩使用過并遺留下來的,兩口鍋的歲數均超過梅師傅的年紀。盛滿白砂糖和泉水的手持小鍋被梅師傅輕巧地放置在簡易爐頭上,白砂糖在火力的作用下,開始溶解,不久,砂糖粒化成漿水。熬糖漿溫度要100℃以上,梅師傅有一套自己的經驗,他控制糖漿完全靠肉眼觀察。他判斷糖漿“熬好”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糖漿水起“糖花”,熬好的糖漿水叫糖稀,一旦那些白砂糖熬成糖稀,冒出歡快的糖花泡時,就說明糖稀已經可以澆注了。 四是澆注。熬煮好的糖稀不能馬上倒進模坯中,要先放置一旁冷卻至40℃左右,冷卻過程中用平木勺不斷攪動降溫,憑梅師傅經驗,糖稀泛白就可以開始澆模了,一鍋糖稀夠澆三五個模具。澆模是一項技術活,要求手、腳、眼快速配合,靈活機動才能天衣無縫。梅師傅是個澆模高手,從提鍋到三五個模具澆灌完畢,兩分鐘內他一氣呵成,動作準確干凈利落。糖稀在梅師傅澆灌下,在模具內高速注滿,鍋內剩余的糖稀又“哧溜”一個急轉身,流回糖鍋,接著依次倒進下一個模具,模具的樟香與糖香在作坊內升騰……老話說“一分技藝,十分汗水”,要想把糖塔糖俑澆注得厚薄均勻、平整密實,功夫就在這幾分鐘內。對技藝嫻熟的梅師傅而言,即便偶有閃手也不打緊,趁糖稀還沒固化,從容不迫添漿修補,照樣可以完美收官。農歷六月正是夏日里最熱的時節,做糖塔有講究,為了不影響糖稀熬制效果和冷卻速度。不能吹風扇,也不能開空調,梅師傅的加工作坊空間不大,通風效果沒有那么良好,工夫不大,梅師傅便大汗淋漓。 五是冷卻。糖稀的冷卻和凝固需要時間,短則四五分鐘,長則五六分鐘,待那些高溫糖稀在模具內冷卻凝固成糖塔或糖俑的形狀,就可以準備“橫空出世”了。 六是出模。出模是精細活,梅師傅靈巧地擼去篾箍,謹慎地掰開木模,一尊尊透亮晶瑩的糖塔和糖俑就在他的手中接二連三誕生,它們不但通體馨香,還帶著讓人驚喜的出生余溫。 七是桶裝。出模后再冷卻至常溫的糖塔和糖俑被梅師傅的妻子分類整齊地碼在木櫥里,統一的模范復制出雷同的款型與式樣,一樣的等高、一樣的表情、一樣的裝束,陣容強大。 八是上色。一般人家購買糖塔沒有要求上色,若有特意交代,則要給糖塔和糖俑上色。給糖塔糖俑上色彩繪有一套嚴格的規定,什么糖俑著什么顏色的衣服早就已約定俗成,所以梅師傅做得輕車熟路。上的顏色主要是紅、黑、綠、黃四種,它們都是可食用的色料,紅為食品紅、黑為食用墨、綠為蔬菜汁、黃為黃梔子(中藥)。 七夕民俗 ——儒家文明體現 沙縣做七夕具體何時而來,史冊上無從考證。從糖塔取材選形于唐朝“雁塔題名”判斷,應該歷史十分久遠??梢源_認的是沙縣人給入學孩童“做七夕”傳統與魁星有關。據說農歷七月初七是二十八星宿中魁星的誕辰日,魁星是北斗七星第一顆,也稱為魁首。相傳魁星主管人間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會選擇在農歷七月初七魁星生日這天祭拜他。古時候七夕這天,各地要舉行盛大的祭祀祈愿活動,拜魁星、祈求魁星爺保佑自己高中魁首,考運亨通。正因如此,古人稱中狀元為“大魁天下”,或者“一舉奪魁”。 做七夕是沙縣人重視教育的一種表現,也是獨特的崇文重教的文化傳承。歷史上崇文重教的典故很多,而作為一個重大民俗節日流傳下來很少。崇文重教,耕讀傳家是沙縣人的古樸民風。沙縣人篤行“家貧子讀書”的風尚,相信讀書能改變命運。所以在孩子入學之初,沙縣人便對孩子傾注滿滿的期望,他們希望通過做七夕這種形式,激勵孩子積極進取,發奮圖強,同時也借機表達“知識改變命運”的美好祝愿。 沙縣自古擁有濃郁的書卷氣息,唐武德七年(624年),沙縣開始設官辦的儒學。南唐時期,沙縣高橋人張確高中狀元。兩宋間,沙縣人才輩出,群英薈萃,出現了文化發展繁盛期。這時主要有三個表現:一是學習風氣盛行。宋朝作為沙縣古代教育的鼎盛時期,康熙版《沙縣志》稱其“五步一塾,十步一庠,士以詩書相勸”,期間出現陳瓘、鄧驛兩位文探花(清代有武探花羅英笏);二是名宦眾多。兩宋間,沙縣“乘朱輪曳金紫者,不知其凡幾也”,宋朝名宦甚多,如陳瓘、羅畸、鄧肅、張致遠、曹輔等;三是進士人數多。沙縣歷代共有進士184名(約占三明總進士738名的四分之一),其中宋代就有149人。 沙縣做七夕既是孩童入學啟蒙的一種儀式,更是傳統儒家文明的具象呈現。2015年,沙縣七夕蒙學式被列入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