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日報清流記者站 彭 程 暑期,桂林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清流籍大二學生李昕怡,這次回家,發現了不少身邊的新氣象。 “非機動車和行人闖紅燈、車輛停放雜亂無章、背街小巷下水道的臭味等,現在基本不見了。”李昕怡感嘆,“隨處可見文明標語,這么熱的天還有在十字路口勸導交通的志愿者。城區道路的‘白改黑’也給人一種文明井然有序之感。” 文明志愿者黃朝陽是溫郊中心小學的副校長,一到暑假,就化身“文明守護者”,帶著小鏟子和垃圾袋走街串巷“找茬”,隨時處理“頑疾”。黃朝陽已連續堅持了3個暑假。 “今年我們小組成員是6個來自縣內不同學校的老師。每隔一天就要出街一次,每次步數都有一兩萬步。”黃朝陽說,“這也不僅是簡單地走一走、瞧一瞧。” 在社區、街道時常存在車輛亂停亂放、垃圾堆放門口、雜物堆砌堵塞樓棟的現象,黃朝陽都會及時做好勸導、規整工作,看見墻上有小廣告,撕干凈后不美觀的,他還要再用油漆刷一遍。 上月底,2022年清流縣“揚帆計劃”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李昕怡也在其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志愿崗位,為社工舉辦的職工子女暑托班擔任班主任。 連續兩年利用假期到桂林市某鄉村小學支教,李昕怡深感山區孩子對現代科技、城市文明的向往。她為暑托班的學生們開設了垃圾分類、傳統文化等課程。“垃圾分類是城市文明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關聯著信息技術、歸類整理、回收利用、生態文明等環節。”李昕怡介紹。她同時為班級中表現好的孩子準備了貼紙,集滿10個貼紙可找她換小禮物,無形中為孩子們樹立誠信文明意識。“文明看似大而籠統,其實都是由身邊的件件小事匯聚而成。” 暑托班開展多元化的文明趣味課程,讓孩子們能充分利用假期增長知識、培養興趣,還能提高自身安全意識。 三明學院小學教育專業大二學生雷淑嬡,這次為暑托班開設了防霸凌、禁毒等課程。“家庭文明、校園文明、社會文明,都不僅是書本上的概念,更是孩子們需要養成的習慣、掌握的技能。今后要是遇到不文明行為,他們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團縣委副書記陳瑤介紹,團縣委召集愛家鄉、愛學習的暑期返鄉大學生,為他們提供充實假期、積攢經驗的平臺和機會。大學生們則帶回新理念、好創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當地城鄉文明的發展。 “社會需要我,我就去做。我覺得文明建設要從自己做起,從年輕人做起,更要從小建立文明秩序感。”黃朝陽說,“大家動員起來,多參與實踐和有意義的活動,才能為社會營造良好氛圍。”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