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俞邦迎客來 作為革命老區村,俞邦村發生過不少感人的紅色故事。革命戰爭年代,俞邦村民為紅軍、游擊隊提供糧、水等基本生活物資,全力做好后勤工作,部分村民還自覺參加作戰。 小吃主題元素吸引眾多游客打卡留念 紅色是沙縣鮮亮的底色。1928年, 閩西北地區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沙縣特別支部在沙縣夏茂成立。從此,革命星火迅速燃遍整個沙縣,在這里留下了厚重的紅色基因。此后,沙縣成為中央蘇區鼎盛時期管轄的一個重要行政縣。全縣共有1015名紅軍戰士、蘇維埃干部、游擊隊員和赤衛隊員光榮犧牲,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沙縣特支的革命精神始終激勵著當地人民爭先創業闖富路。 90年代初,時任俞邦村黨支部書記的俞廣清帶著幾名黨員到福州、廈門等地考察后,發動村民外出做小吃。時光荏苒,如今全村有700多人在全國30多個城市經營沙縣小吃,年營業額超3000萬元。 小吃產業朝著產業化、標準化、連鎖化、國際化、數字化繼續引領風騷 昔日小吃第一村,如今鄉村振興“領頭雁”。這幾年,村子因地制宜圍繞“小吃+文旅”做文章,打造精品民宿、研學館、小吃街等各類業態,做起了特色鄉村游,同時依托“跨村聯建”串聯帶動周邊村抱團發展。昔日偏僻的小山村如今變成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去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 賡續紅色血脈,老區勇闖新路。從第一特支到引領風騷,始終不變的是“實說實干、敢拼敢上”的沙縣精神。敢闖敢拼的沙縣人,將小吃帶到了全國各地,用誠信、勤奮和堅韌闖出了美好生活,也為沙縣小吃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如今,小吃這一當地人增收致富的法寶,又成為助力沙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前不久,《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明確提出“推動沙縣小吃標準化生產,培育核心物料基地,建設沙縣小吃技能培訓基地、大數據中心和供應鏈金融、營銷網絡平臺”,為沙縣小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以沙縣小吃產業園為牽引助推實現“以二產帶一產促三產”(楊宗健 攝) 在沙縣小吃產業園的標準化廠房里,小籠包、柳葉蒸餃、金包銀等爆品都實現自動化生產。“過去200人的工作量,現在十幾個人就完成了,重量誤差不超過1克。”中央廚房生產廠長胡明寶感慨。從街巷到車間,如今,規模以上的沙縣小吃生產企業均進行生產工藝標準化改造,每天有數十噸產品從產業園發往全國各地,年產值近3億元。 與阿里巴巴、惠發食品等大型企業達成深度合作,加快沙縣小吃產業市場化進程;開展多種類標準化門店建設,已發展連鎖加盟店3600多家,研發各類小吃相關產品1000多個;拓展產業園用地200畝,加快生產公寓、倉儲凍庫等公共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一批總投資36.48億元的沙縣小吃產業項目簽約落地,“以二產帶一產促三產”聯動發展…… 小吃雖小,闖出大道。眼下,沙縣小吃產業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原料生產、物流配送、餐飲服務、文旅康養等在內的全產業鏈集群,年營業額突破500億元,走向66個國家和地區,輻射帶動就業30余萬人。 “扁肉是磚頭,面條是鋼筋。”依托小吃產業的帶動效應,2021年,沙縣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4.44億元,是十年前的2.7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3萬元,是十年前的2.75倍。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01戶3154人全部脫貧,脫貧人口人均收入達13719.2元,比2016年增長200%。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