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年(1369年),張伯四肇基中村草洋至今已653年。張伯四原居永邑貢川流欄閣鄉,后移居沙縣二十四都,至白水村前村仔牧牛,見秀一洋,四水拱聚,地暖風和,符牛珉之兆,因筑茅房以牧業,巧遇堪輿,定向辟基,構建祠堂,取名草洋。發派鄰村有頂太、坑源、牛架山、小坑源、杜水、廖源村,以及建寧、銘溪等地。 高海拔村 草洋村,地處三明市區第一高峰蓮花峰主峰山麓,共178戶,約800人;距市區19公里、鑼鈸頂4公里,海拔1022米。 蓮花峰海拔1502米,“太陽半天現,巒峰接漢霄”,可觀日出、觀云海、觀晚霞。峰頂有齊天大圣香爐,下有仙人鋸石、疊石、乞丐石、棋盤石、蛇碣石、仙人示跡、仙人泉、古驛道等風景古跡。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村民張茂春、張賓海等集資三百兩白銀,修成從草洋至十周峽砌石路面,迄今每年仍有數萬人到此觀光旅游。 草洋村新一屆村委,擬將草洋及周邊開發成以水源涵養、生態休閑、高山避暑、森林康養、戶外拓展、騎行健身為一體的城市周邊基地,以助推鄉村振興。 張氏漢劇 漢劇為我國古老地方劇種之一,屬西皮、二簧聲腔體系,舊稱外江戲,亦稱亂彈,主要流行于閩西、粵東、贛南、閩南、臺灣等地,影響遍及東南亞地區,已有400多年歷史。 相傳漢劇有800多出傳統劇目,如《二度梅》《百花亭》《祭風臺》《狀元媒》《宇宙鋒》《王昭君》等。明人袁中道日記云: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秋節后一天晚上,在沙市接受諸王孫宴請,其間觀看了“楚調”《金釵記》演出。“楚調”乃漢劇前身,清初又稱“楚曲”“漢調”,早年流行于湖北境內長江、漢江流域。歷史上襄河、府河、荊河、漢河四大河派,在武漢不斷融合發展,最終形成漢劇。京劇大師梅蘭芳曾說:“京劇劇目很多是從漢劇里搬過來的。”如《擊鼓罵曹》《烏盆記》《賣馬》《碰碑》《瓊林宴》等。京劇早期演員如米應先、余三勝、李六、王洪貴、譚志道等,亦皆出自“漢班”。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導鄭傳寅認為,“漢劇首創的西皮二黃板腔體系,向北直接孕育了京劇,向南對粵劇等地方戲曲劇種的形成也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草洋張氏漢劇,于清同治年間從江西傳入,又名江西調,傳入草洋后取名“樂樂欣”,屬小腔戲種;伴奏分文武場,妝容近京劇,依舊保留年代久遠的“封臺”“拍八仙”“加官”等傳統儀式,原以本地方言演唱,現多以普通話替代。 張氏漢劇至今仍在演出的劇目有《三仙獻寶》:凡間積善人家新構華堂,福、祿、壽前往慶賀,并獻上各自攜帶的珍寶,以祝福幸福、吉祥、長壽。其警示世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只有積德行善,才會幸福美滿、健康長壽。《楊波上壽》:兵部尚書楊波壽誕,其子賀壽時,朝廷降旨他調任地方官,楊波叮囑其為官三條:清廉、愛民、守法。警示世人為子要孝、為長要慈、為官要廉。《楊延昭發兵》:楊延昭鎮守邊關,遼兵犯境并擺下無名惡陣,楊元帥無法破陣,派焦贊、孟良去請馬氏四夫人、五哥楊五郎前來一同破陣,派其子楊宗保沿途打探消息。此乃警示世人精忠報國,位卑勿忘憂國。 草洋張氏漢劇伴奏樂器含嗩吶、笛子、絲弦三類,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琵琶、嗩吶、鑼、鈸等,并間用馬鑼的“川打”,有一定特色。 遺存古跡 福興堂,張氏家廟,建于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歲次己未,供奉如來佛祖像、三寶佛像、前行南海觀音佛像,門楹額有“鷲嶺”題匾。 福興堂。三明市社科聯供圖 德昌祠,張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歲次戊午。相傳地理先生到草洋一游,行至朱家以茶相待,行至范家不予理睬,行至張家淡飲以待,家中僅有一床,母子二人坐立一夜,將床讓與地理先生。地理先生感其德,而教其遷居此處,建屋居之,取名德昌祠。 飛鳳閣,又名文昌閣、書齋樓,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歲次壬申。二層樓閣,上層供文昌君像,左朱衣、右魁星,額曰“六府”;下層有楊、羅、李、朱閩學四賢祿位,額曰“繼往開來”,有楹聯“斯文傳自魯,吾道在其南。”梅列魏圣輝詩云:“行如飛鳳勢沖天,樓閣層上住圣賢。爽氣直凌霄漢表,文光橫射斗牛邊。四園松竹侵檐外,萬里江山歆眼前。不是尋常煙火境,摳衣云路舞翩翩。” 紫云寺古石碑:紫云寺位于蓮花峰半山,建于閩王龍啟元年(933年)歲次癸巳,由張氏始祖明慧公為首創建。本殿正廳供奉釋迦摩尼佛像,左廳供齊天大圣佛像。 (作者:林日上)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