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厝古棋,是泰寧縣朱口鎮黃厝村自宋代流傳下來的棋藝,是中原南遷入閩客家游藝習俗與當地原住民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古時,黃厝各地客商云集,生意或勞作之余,人們下棋消遣,久而久之,此地散落眾多棋盤畫石,匯聚五湖四海棋種、棋術,漸成南北古棋淵藪,堪稱“古棋之鄉”。2018年7月,黃厝古棋入選三明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老中青對弈古棋 黃厝古棋種類繁多,有雞母棋、揪子棋、豆腐棋、輪子棋、褲腳棋、羅角棋、乞丐棋、夾子棋、十字巾棋、三子棋等十幾種。 如三子棋。棋盤為三層“回”字形圖案,復雜棋種。棋盤中橫線、豎線、斜線都為3個子,在一段線上滿3子就可壓、吃對方1個子的下法。行棋規則:2人對局,紅、黑雙方各執子24枚備用。走法:①雙方輪流下子,不論下橫線、直線、還是斜線,只能在棋盤中下一枚子,各方應盡量讓自己的子組成新的“一線三子”,并盡量用子去破壞對方將要完成“一線三子”的棋局。如果一方新組成“一線三子”,就可用自己的子,壓住對方任何一個對自己有威脅的棋子,使對方這個棋子失去作用,成為“死子”。②隨著棋局發展,雙方不斷打壓對方或被對方打壓,棋子填滿棋盤,就把雙方壓與被壓棋子撤掉重下。③如果一方新組成“一線三子”,就可吃掉對方任何一個對自己有威脅的棋子,一直下到棋盤填滿棋子為止,此時結算雙方在盤中的棋子,多者為勝。 三子棋 輪子棋。棋盤四角狀如車輪。行棋規則:雙方各持12子,用“錘子、剪刀、布”猜拳確定先下方,最后看誰能吃掉對方全部棋子為勝。走法:每次只能在橫、豎格移子1步,移動時既要設法躲避對方吃子,又要為下一步吃對方的子做準備,但不能跳越自己或對方的棋子。吃子:在4個輪子中進行,當雙方的一個子在輪子弧線兩端,就形成對立狀態,進攻的子可以繞過弧線吃掉對方棋子,將自己棋子進到空出的位子。一方棋子被對方吃光為輸棋,雙方都無法將對方吃光為和棋。 輪子棋 黃厝古棋有嚴密邏輯思維,隱含辯證哲理,其總體思路或行棋落子,都是綜合心智活動,可培養行棋者良好心理素質、意志品格、記憶力和空間想象力。它通過不斷地分析、計算,激發人們潛能,是一項很好的智力體操活動。 歲月的車輪滾滾向前,許多古老游藝和娛樂項目隨著父輩們老去而漸消失,但黃厝古棋歷經數百年仍保持著頑強生命力,這和黃厝村老一輩村民保護是分不開的,他們將十多種古棋棋盤鐫刻于村中石板上,讓它們永久保存下來,給后人留下一份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品德。 目前,黃厝古棋棋譜已通過現代手段打印保存下來,每年鄉鎮舉辦文化活動時,常將古棋擺放出來,讓老年人、年輕人及兒童對弈。(三明市社科聯、泰寧縣委宣傳部、泰寧縣文化館 供稿/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