苧畬村,地處閩西北明溪夏坊鄉深山,現有村民60多戶、400余人,2016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據苧畬村《夏氏族譜》載:夏氏原居河南陳州一帶,夏壽山為避戰亂,率夏氏宗親艱難跋涉南遷入閩。后梁初年,夏太郎一家經邵武禾坪、寧化安樂,輾轉搬遷至苧畬開基創業,迄今已41代1000余年。相傳,苧畬最早為藍姓人家聚居地,以種苧麻、織苧布聞名,得村名“苧畬”。古來流傳的“風吹苧斜翻白葉”,巧妙鑲入地名,“苧斜”與本地方言“苧畬”同音,“白葉”為鄰村名。苧葉背面呈綠白色,“風吹動時,苧葉傾斜搖曳,田野里白浪翻滾”,此即描繪當時這里盛產苧麻景象。 回龍橋。 苧畬山清水秀,人文歷史豐厚。五六百年前,990戶人家聚集在銅鑼形山間盆地,華屋大厝林立,商鋪接連而雨不濕身。古時這里是寧化通往泰寧、將樂官道要津,街巷圩場,有寧化、將樂等地商賈常來趕圩,人聲鼎沸,車水馬龍。始建于明洪武年間的回龍橋(明萬歷《歸化縣志》稱“翔鳳橋”),如虹似月,橫臥于苧畬溪尾。原是木橋,清乾隆年間改建為單孔石拱橋,全長16米、高6.57米、寬3.2米、孔跨11米、拱矢高5米。回龍橋碑記載:苧畬溪流經此地,山回水轉,勢如蟠龍,“蜿蜒蟠曲,名之曰‘回龍’。”建橋水尾,“以佐風水”。 相傳“苧畬出美女”。公元910年秋,閩王派來鎮守閩西北門戶歸化(時屬建州泰寧轄地)威武軍節度使鄒勇夫來到苧畬村,巧遇長相秀美夏清娘。鄒勇夫與清娘爺爺夏太郎同鄉,極力薦選清娘為秀女,送給閩王王審知。閩王喜清娘天生麗質、心靈手巧、獨具天然身香,便賜為香妃,封一品夫人。香妃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助力閩王推行“輕徭薄賦、勤課農桑”,吸納大批中原戶口,引進中原先進農耕技術,促進閩西北發展。閩王去世后,王氏子侄為爭奪王位,同室操戈,最后被南唐吞并,閩王國滅亡。夏香妃含恨離開都城,孑身孤影回到苧畬,52歲香消玉殞,葬在故里苧畬洪坑髻頭。當代詩人砥齋到此憑吊香妃遺塚,詩云:“同室操戈毀帝基,隱歸桑梓杜鵑悲。荒草零亂蔓墳塚,誰憶當年香玉枝。” 古厝。 苧畬村古風綿柔,仍保持著客家人淳樸、仁孝、勤勞等優良傳統,父慈子孝,耕讀傳家,人才輩出,明清尤甚,名揚大江南北。明萬歷年間,夏時行父子雙拔貢,叔伯兩武官:夏一經任江西鉛山縣石佛寨巡檢;夏一真任廣東曲江縣濛里鎮巡檢。尤其夏一鼐家,以孝道傳家為后人稱頌。夏一鼐之父夏玄接,兒時父逝,由孤母撫養。母生病,夏玄接不離左右,親為母嘗藥、喂藥直到好轉。母親壽終后,又哀痛不已,并卜地為祠廬,每日早晚肅衣祭拜,直至年八十去世。夏一鼐為夏玄接次子,“蚤歲以孝聞”,母親去世后,繼母江氏待他不好,可一如親生兒子和顏悅色待之。后江氏去世,父續娶曾氏,一樣孝順,對繼母帶來兩個女兒視如同胞姊妹。父夏玄接患病在床,他棄商歸家,不管冬寒夏暑,親自奉送湯藥,且每逢初一、十五不顧自身腳痛和山高路遠,風雨兼程前往十多里遠燕子巖廟(現鄰近泰寧縣大龍鄉)為父祈福,堅持三年直至父壽終。夏一鼐父子篤孝格天,四鄉傳頌,并記載于《歸化縣志》。 夏一鼐之子夏時行,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獲選貢官居河南陳州府知州,升岷府審理正,《歸化縣志》稱其“有政治才”, 每治一處“皆有政聲”,尤擅書法,嫻習詞章,著有《西游吟草》。夏時行兒子夏輝“事親以孝,待弟以誠”。父親生病,朝夕“隨侍湯藥,未嘗廢離。”作為長子,在父親去世后,督促弟弟們讀詩書、走正道,積極參與修橋鋪路、周濟鄰里,倍受鄉民推崇。 明萬歷三十年,夏時正榮獲恩貢,出任漳州府漳平縣學訓導、泉州府學教授。第二年夏鐸歲貢,第六年夏廷棟獲歲貢并任盛京錦州府學訓導,后有例貢夏祖良任南直太湖縣丞。清乾隆年間夏鳴皋、夏國梁接踵成為太學生,會稽堂前矗立的四根功名石柱,有朝廷表彰碑文。雍正年間,夏佐虞任甘肅平涼、鎮原等縣典史,夏標任永安千總。嘉慶年間,夏有功任臺灣中營外委把總。光緒年間,夏輝先榮為歲貢,并于同治初年(1862年)任職臺灣大書院助教。 苧畬溪,緩緩東流,匯入金溪、富屯溪,流至閩江。夏氏族人足跡,如溪流而綿延,部分東徙臺灣繁衍發展。夏姓如今已是臺灣大姓,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義、臺南、澎湖等地。 這個藏在深山里的古村落,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還是一個蘇區基點村。1932年-1934年,紅軍工作隊在連指導員潘義壽領導下入駐苧畬,宣傳發動群眾,發展黨組織、赤衛隊、農會,成立村蘇維埃政府,開展轟轟烈烈土地革命、游擊戰爭。風展紅旗,歲月崢嶸,苧畬村青年踴躍參加工農紅軍,譜寫了紅色村史,鑄就了永恒豐碑。 (作者:李燕萍 文/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