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31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肖曉敏)“五月的蓮,以水作鏡,梳妝,照見尖葉與花苞,即將展露她的風華……”日前,三明市第三屆網絡文化節主辦單位收到了一封來自沙縣的郵件,作者李若蘭傾情創作了一首《蓮鄉》,她說,建寧是她的第一故鄉,因身處異地,所以想通過詩歌,來訴說這份想念。她的另一首《游走的閩江源》也同樣贊美了作為閩江源頭的建寧,“詩歌于我而言,不僅是感情的表達,更是生活上的偷得的一點詩意,給心靈的一塊凈土?!惫ぷ髦?,李若蘭寫詩、發表,她也感謝本次網絡文化節,為她的作品多提供了一個展示的平臺。 用詩歌思念家鄉,用畫筆講述故事。來自將樂的系列漫畫也在本次活動中“火出圈”。該漫畫分為《谷倉的變遷》《開荒種糧》《種糧不易》三組,作者羅彩蘭以清新奇特又十分寫實的畫風收獲了無數“粉絲”。 謝代梅回到家鄉,帶領村民開墾撂荒地。漫畫截圖 “最初的夢想,沉淀在這片豐收的田野上?!甭嫛堕_荒種糧》是以將樂余坊鄉張都村村支書謝代梅為原版,從個人角度出發,講述在城市打拼的青年忘不了家鄉的那片耕地,決定回到家鄉開墾撂荒地、成立合作社、種植雙季稻、學習綠色防控,成為了一個新農人的故事。 為何會創作這樣主題的漫畫呢?該系列漫畫的策劃者董觀生告訴東南網記者,“在謝代梅回到家鄉之后,原先雜草叢生的撂荒地,變成了適合機械耕作的良田,推動余坊鄉兩個村的300余畝荒地開發。”作為山區的將樂,漫畫的創作者希望能用畫筆助力荒地變良田,用畫筆關注農村被人“遺忘”的土地,提高耕地利用率。 村子里通上了電。沙畫視頻截圖 堅持原創為本,用鏡頭記錄家鄉,生機勃發?;顒舆€收到了一件富有創意的投稿——沙畫視頻《追憶一束溫暖的光》。該作品根據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顏全飚散文作品《追憶一束溫暖的光》改編而成,通過沙畫的藝術形式,展示不同時期的照明來源。視頻中,以七十年代的煤油燈,八十年代的汽燈、火盆、柴油發電機,九十年代通上電等事件,反映國家改革開放過程中,人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 據了解,該沙畫視頻的作者為陳光登,是大田籍返鄉創業青年。他創辦的福建攏眾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有18名員工,都是返鄉青年,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宣傳好家鄉大田。 吳以校帶網友體驗鄉土生活,制作雙語字幕并火到了海外。視頻截圖 此外,還有同樣來自大田的吳以校,通過“聚焦阿嬤”,推出了《阿嬤古法倒蒸地瓜干》《阿嬤古法釀米酒》等系列作品,帶網友“沉浸式”體驗鄉土生活,并火到了海外。據悉,吳以校開設的“閩湖阿嬤”賬號在YouTube網站上已小有名氣,粉絲數達到15.6萬,發布的239個視頻中,播放量超過50萬次的視頻有25個,其中播放量最高的一個達450萬次。 網聚正能量,助力新發展。漫畫、紀錄片、原創MV、沙畫視頻、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家鄉的風土人情、農特產品、傳統文化等多種主題……今年7月,三明市第三屆網絡文化節活動自舉辦以來,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積極投稿,截至目前共收到作品600多個??吹靡姷某晒⑵返玫降南矏?、走得遠的精彩,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在網上持續唱響“三明好聲音”,網絡文化的正能量深根已扎牢,網絡文化的繁花已似錦。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