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8日訊 剛毅的臉龐,說話直爽熱情……10年前,退伍軍人傅成福從部隊返鄉,踏上艱辛的創業之路,從種植黃花梨起家,到銷售黃花梨的老板,再到各地特色水果的“經銷商”。憑著勤奮、誠信與魄力,曾經優秀的人民子弟兵,變身為帶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農人”。 圓夢軍旅,返鄉創業 “輕拿輕放,擺放整齊。”傅成福一邊叮囑工人打包黃花梨,一邊協助裝車發貨。 1989年,傅成福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從小在田間地頭奔跑長大,他熱愛家鄉的一草一木,也渴望走出小山村,看看外面的世界。初中畢業后,他滿懷期望地提交入伍參軍申請,卻未能成功。 失望之余,更多是思慮如何謀生。2008年,全家為他東拼西湊出5萬余元,購入一輛農用車,勤奮聰明的他,很快成為農用車司機。“當時,農村車輛有限,運輸需求高,有活來就接。”傅成福說,一天工資400元,日子過得不錯。 當兵的夢想,始終埋藏在他的心里。2009年,他繼續提交參軍申請。 “通過了!”傅成福回憶,那天傍晚,村干部帶來好消息,他激動得整晚睡不著覺,暢想部隊的生活。 去當兵,剛買的新車怎么辦?家人曾勸他,現在生活也不錯,真的要去嗎?“一定要去。”他回答。 在江西景德鎮市,他度過兩年軍旅生涯,完成了夢想。“最大的收獲就是能吃苦,能堅持。” 22歲那年,傅成福從部隊轉業回來后,沒有外出求職,而是一頭“扎進”果園里,和1000多棵黃花梨樹為伴,滿腦子想的是,怎樣種好黃花梨,如何賣出好價格。 年紀輕,沒經驗,只能靠勤奮。剪枝、施肥、打藥、疏果……每到果樹管理的關鍵節點,傅成福就“蹲點”在鄰居家果山上,借著幫忙的理由,向鄰居學習技術和經驗。 從“門外漢”到行家里手,果樹的產量和品質越來越好,銷量和價格卻不理想。 “銷量小、價格低,果熟了,不等人啊。”傅成福說,看著滿山的好梨,再不摘,就要成熟過度,心里很不是滋味。 與其等待,不如主動出擊,他要到外面的銷售市場看看。 學好營銷,助農銷售 9年前,傅成福雇了一輛大卡車,裝上1萬公斤梨,坐上副駕駛,向著廣東水果批發市場出發。13個小時的車程顛簸,下車后,眼前從未見過的大場面,讓他震驚。 傅成福先在市場逛上一圈,東看看,西瞧瞧,摸清行情,心里算好一筆賬,定好價格。然后,卸貨、支攤,學著商販開始吆喝…… 初次嘗試,效果出乎意料。傅成福在市場賣貨,合伙人在家發貨,扣除收購成本,四天四夜,賺了8000元。嘗到甜頭后,幾個合伙人默契配合,信心滿滿,水果批發生意越做越大。那幾年,周邊幾個村的黃花梨基本不愁銷路,價格也不錯。 但市場風險太大,稍有預判不準,將面臨巨大損失。2014年,由于前期成本沒控制好,后期市場動蕩太大,價格不可控,加之,團隊銷售理念落后,僅黃花梨果期兩個月,虧損20余萬元。 這對傅成福來說,是一次很大的打擊。“從哪里跌到,就從哪里爬起來!” 挫折沒有磨滅他的斗志,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學好營銷策略。 2015年,傅成福離開家鄉,外出求職,在華潤怡寶飲料有限公司銷售崗位上,憑著好學、勤奮,他學到了最新的產品營銷理念和團隊運營知識。 “充電”一年,滿血復活。2016年,傅成福提交辭職,返鄉成立“傅氏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精準對接市場,穩定傳統批發市場渠道,平均每年為周邊農戶銷售75萬公斤黃花梨,帶動20余名村民就業。 “有小傅在,我不怕梨賣不出去。”67歲的老陳,家住戴家村,管理著600多棵果樹。他介紹,以前,很多像他這樣的散戶,都得自己去聯系外地來的收購商,只能按照需求“湊單”,這些年,傅成福總會優先為村里的果農考慮,合理安排果農采摘,讓大家的果賣得出、賣得好。 建寧縣是“中國黃花梨之鄉”、國家梨龍頭產業縣,全縣種植10萬畝玉梨,梨產業是建寧縣一大支柱產業。如何保證建寧玉梨的銷售暢通,傅成福認為,玉梨種植面積廣、產量高,應該區別于黃桃的火熱線上銷售,以傳統批發銷售市場為主,輔之以線上銷售。 批發市場需求大,分級銷售速度快,傅成福還創新包裝模式,以塑料大框替代傳統紙箱,為果農節省包裝成本,同時保障玉梨運輸途中不易被壓壞。 陜西蘋果、永安蜜橘、平和蜜柚、贛州臍橙……靠著多年在水果批發市場建立的人脈關系和積累的銷售經驗,以及當兵時結識的五湖四海的戰友幫忙,如今,他的水果批發生意已拓展到多個地域的特產水果,變身“水果達人”。 “農民起早貪黑,太辛苦了,讓果農銷路不愁,就是我的夢想。”這個樸素的夢想,就是傅成福努力的動力。 (三明市融媒體中心、建寧縣退役軍人事務局)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