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薄袄^續致力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span> 三明與臺灣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商緣相連,為兩地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年來,我市持續深化明臺交流合作,大力推動臺創園等平臺發展建設,吸引了一批批臺商來明投資興業,臺資企業集群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臺企情緣延續到了下一代。 12月8日,首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舉辦,我市被國臺辦等四部委授予全國首個“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當天下午,市委市政府召開專題推進會,明確指出將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加快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臺胞臺農工作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引導臺胞臺農融入試驗區建設。 深化交流 凝聚振興合力 “我們要與村莊一起‘成長’?!弊鳛槭讓煤{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主旨演講嘉賓之一,上趣開新創意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欣頤說。 泰寧縣際溪村“耕讀李家”就是很好的探索。 2014年底,際溪村聘請臺灣上趣智業團隊開展陪護式規劃建設服務。第二年,畢業于臺灣輔仁大學景觀設計系的張欣頤來到際溪駐點,與團隊以丹霞水鄉的田園風光和尚書故里的人文底蘊為依托,有機融入農耕、禪修、運動、養生等元素,對村莊進行保護性開發。久久為功,際溪村實現了美麗蝶變。 小山村有了“俏模樣”,人氣越來越旺。如今,際溪村從事旅游業村民300余人,村集體收入從不到5萬元發展到現在的30余萬元,村民人均收入也由曾經的6000元增至現在的1.8萬元,實現了村美民富。 推進明臺鄉村共建共治,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目前,全市已引進13個臺灣鄉村規劃設計和文創團隊從事規劃設計和鄉村設計,并邀請泰寧“耕讀李家”張欣頤團隊和三元區小蕉村吳斯坦團隊參與38條鄉村振興示范線設計,聘請三明學院臺籍博士專家團擔任清流臺創園專家顧問,共同參與鄉建鄉創。 在首屆海峽兩岸(三明)鄉村融合發展論壇上,“第一家園臺青鄉建鄉創聯盟”揭牌成立。作為聯盟的發起人,范姜鋒表示:“希望未來將鄉村的發展從‘千村一面’變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最大程度發揮不同鄉村特色與比較優勢,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通過全產業鏈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 為促進明臺農業基層交流,我市還邀請臺灣團隊交流考察,今年來累計共接待牛樟芝產業鏈項目考察團、人參何首烏種植項目考察團、臺籍博士人才交流團、三明學院臺籍博士專家團、臺灣鄉村規劃設計考察團等由臺灣專家、臺灣青年組成的臺灣農業考察團36批210人次,其中來明臺灣青年48人次。 三元區圓初閩臺生態特色果蔬合作示范基地與臺灣生態農業專家劉聰穎對接,引入臺灣田間管理、土壤改良技術等,預計產量提高30%以上;沙縣申建生態果蔬推廣基地與臺灣專家顧念祖簽訂果蔬種植技術指導協議,預計整體效益提高20%以上……常態化交流合作,凝聚起了明臺農業優勢結合的動能。 多措并舉 激活發展引擎 吳森源來自臺灣苗栗縣,2009年,他赴清流縣考察,發現這里的氣候適宜蘭花生長。第二年,在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上,他正式簽約,在清流落戶扎根種植蘭花,創辦森源蘭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在清流臺創園創業,企業可享受用電、用地、項目補助、貸款貼息等各種優惠政策?!眳巧凑f,公司在育種基地道路、溝渠和智能溫控鋼架大棚等基礎設施建設中,都得到了園區管委會的資金補助。 經過多年發展,森源蘭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組培生產能力達600萬苗,已成為大陸規模最大的精品國蘭繁育中心和清臺兩地產業融合發展的標桿。 如今,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入駐臺資企業71家,總投資14.26億元,涉及花卉苗木、生態休閑觀光、農林產品加工等眾多領域。 這是我市全力優化臺企營商環境的縮影。 近年來,我市認真執行《關于支持臺灣同胞臺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閩臺農業融合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深入落實園區配套政策,通過爭取各項財政獎補資金,定期召開銀企對接會,向上申請貼息補助資金等舉措,切實解決了臺商急難愁盼問題。 今年來,清流臺創園著力推進省農業農村廳臺創園專項資金建設項目,組織實施園區道路、溝渠、擋墻等10項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超1000萬元;永安產業園共批復實施產業園專項資金項目5個,計劃投資1098萬元;實施7個閩臺農業融合發展推廣基地,其中泰寧縣家禾生態臺灣果蔬推廣基地項目建設完成驗收并已撥付項目資金……一筆筆真金白銀,為深化產業融合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土沃則稻香”。依托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清流臺灣農民創業園、永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林竹)產業園、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示范縣、閩臺農業融合發展推廣基地等平臺,全市明臺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農業+”特色產業融合發展邁大步,2022年新增產值14.9億元,輻射帶動產值超100億元。 深入融合 延續明臺情緣 大田縣地處閩中腹地,峰巒疊翠,氣候宜人,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被譽為“中國高山茶之鄉”。 20世紀90年代初,大田縣茶商李志忠用拖拉機載著滿滿一車高山茶運到廈門,將茶葉出口海峽對岸的臺灣久順茶行,由此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茶香飄兩岸,一段緣分由此拉開。 20世紀90年代末,臺灣久順茶行股東之一的彭寶法來到大田,承包下大田屏山萬畝茶園,引進臺灣高山茶制茶技術,開啟茶業生意。幾十年過去了,彭寶法和李志忠的兩岸茶緣延續到下一代。如今,李志忠的兒子李鵬春正代為久順茶行打理屏山茶園。 隨著海峽兩岸茶業合作交流,臺灣美人茶的適制品種在三明落地生根。作為福建大田大方廣茶業有限公司、福建省江山美人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鵬春說:“臺灣茶企進入后,大田茶農觀念轉變,按市場經濟需求調整產品結構,勇于走出家門去闖市場?!?/p> 這樣的明臺情緣,在三明比比皆是。 5年前,臺商謝孟霖跟隨朋友來清流考察,發現這里臺商創業氛圍濃厚,有了落戶創業的想法。 2019年,謝孟霖在清流縣創辦福建省欣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規劃在嵩溪鎮建設高產優質、高效中草藥及辛香料種植基地200畝,并配套建設薄膜育苗大棚、智能溫室、管理用房以及滴噴灌系統等設施。 如今,謝孟霖一家人都搬遷過來安家生活,小孩在縣城讀書。“當地對臺商的優惠扶持力度比較大,而且這里林深水美,生態環境也很好?!彼f。 臺商“代言”,為明臺農業融合發展架起了橋梁。越來越多臺企情緣延續到下一代,更是兩地深化溝通交流,進一步推動各領域融合發展的真實寫照。 我市充分發揮臺創園、產業園、在明臺資企業的優勢,通過以商招商、平臺招商、鄉賢招商等方式,吸引了越來越多臺商落地生根。今年以來,全市共引進臺資農業企業7家,引進項目總投資1.72億元,合同利用臺資約1000萬美元。 聚焦提質增效,我市積極推動臺灣農業“五新”與優勢產業融合發展,做足“農業+”文章。今年來,全市共引進臺灣新品種63個,引進臺灣新技術25項,示范推廣面積達1.85萬畝,輻射帶動閩臺農業推廣示范基地超5.68萬畝,切實促進了兩岸產業融合發展。 三明日報記者 盧素平 通訊員 蔡春蕾 黃 穎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