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永安推動新時代雙擁工作高質量發展側記 東南網3月2日訊(本網記者 劉惠萍 通訊員 魏興谷)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五連冠”、省級雙擁模范城“九連冠”,實現計劃安置轉業軍官、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條件退役士兵等10項工作百分百完成……盤點過去一年永安市雙擁工作,成績斐然,亮點紛呈。 三明永安有著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立足新起點,永安市賡續紅色血脈,扎實推進軍地雙方良性互動、相互融合、協調發展,接續譜寫新時代雙擁工作新篇章,雙擁之花在燕城大地璀璨綻放。 持續發力 夯實雙擁工作基礎 奮進新征程,雙擁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去年10月,永安市委議軍會議召開。經研究決定,市財政從今年開始,每年撥出40萬元轉入三明市永安總醫院專戶,作為駐軍“就地就醫”專項經費,依照審核流程支出。 一筆專項經費,數額不大,但體現的是地方黨委政府對駐地官兵的用心用情,成為永安市雙擁工作新亮點。 “永安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雙擁工作,堅持把雙擁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事關全局、涉及長遠的大事來抓,推動雙擁工作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永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吳勁東說。 堅持高位推動,雙擁工作被納入“一把手”工程。永安市不斷加強雙擁工作組織領導,健全完善雙擁工作制度,廣泛聽取駐軍官兵意見建議,及時解決官兵后顧之憂。 去年,“我為部隊辦實事”活動在全市廣泛開展。永安市高度重視,先后收集“后路后院后代”和“擁軍優屬法規政策落實”等急需地方解決的4類12個問題,并逐一落實到位。 真心真情關懷,真金白銀投入。2018年以來,永安市預算安排節日慰問、議軍專項、優撫安置、待業隨軍家屬生活補助等各類經費8800萬元,駐軍官兵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黨政主要領導率先垂范,雙擁辦事機構綜合協調,雙擁成員單位密切配合,雙擁工作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 目前,永安市按照“五有”“全覆蓋”標準,在全市15個鄉鎮(街道)和228個村、35個社區,建立市、鄉、村(社區)三級退役軍人服務體系,構建了“上下一條線、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干”雙擁工作新格局。 雙擁工作需要營造濃厚氛圍。永安市軍地雙方把國防教育和宣傳工作貫穿于雙擁工作全過程、各方面,用好各類資源,深化主題教育,筑牢教育陣地,培育先進典型,推動雙擁工作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彰顯勃勃生機。 一組組亮眼數字,一項項創新舉措,有力夯實了雙擁工作基礎,推動永安在雙擁工作“奪冠”路上行穩致遠。 強化聯動 匯聚雙擁廣泛合力 支持部隊建設,是雙擁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 走進福建省永安軍供站食堂,蒸飯車、猛火爐等烹飪設備一應俱全,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兩口寬0.8米、深0.6米的大鐵鍋,一把長度1.2米的大鍋鏟。 “一口鍋一次可以炒200份菜,兩口鍋同時進行,速度非常快。” 永安軍供站站長柯娟霞說,站里可以確保3至4小時內供應500人次用餐,5小時供應1000人次以上。 去年2月,軍供站拿到了一塊金燦燦的牌匾——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事務部和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聯合授予的“全國重點軍用飲食供應站”榮譽稱號。 獎牌的背后,凝聚著地方支持部隊建設的辛勤汗水。過去一年,永安市秉持“實事實辦、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原則,持續推進國防設施建設,全力提供支前保障,加大科技擁軍、智力擁軍力度,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防建設同頻共振。 雙擁工作既要黨委政府重視,也離不開社會各界參與。 去年4月24日,首批退役軍人優待證發放儀式在永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舉行,首批5名退役軍人代表領到了屬于他們的特殊證件。 “當了幾年兵回來后,我深深地體會到,不僅黨和政府對我們非常關心,整個社會也很尊重我們。”年近古稀的退伍老兵劉如響,1976年入伍,他感慨地說,“當兵三年光榮一輩子,沒有當兵后悔一輩子。” 憑借這張證件,退役軍人們可以享受醫療、交通、金融、社會優待等方面的優待服務。自去年3月開展這項工作以來,永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已發放證件近4000張。 小小優待證,滿滿擁軍情,這樣的溫情故事還在燕城大地演繹著。 行業擁軍成為燕城亮麗風景線。永安市區開通3條擁軍公交專線,市區銀行、醫院、車站等設有“軍人優先”窗口,收費停車場、景區有軍車、軍人免費標識。 擁軍優撫政策落實到位。成立全省首家“涉軍維權聯動中心”“維軍法庭”,嚴格落實優撫政策,幫助退役軍人就業、創業,隨軍家屬子女得到妥善安置,主動送政策進軍營活動受到官兵熱烈歡迎。 搭建各類平臺開展溫馨服務。退役軍人服務站采取“一人一檔”“一卡一策”等形式,既為退役軍人辦實事、解難事,又讓退役軍人發揮作用、服務社會。 如今的燕城,尊崇軍人職業、尊重退役軍人的氛圍日趨濃厚,匯聚了關心支持國防建設、推進雙擁工作的強大合力。 軍民攜手 共建和諧美麗燕城 軍愛民、民擁軍,駐地官兵把異鄉當故鄉,視人民為親人。 去年6月,三明市出現持續性降雨,部分鄉鎮(街道)防汛形勢嚴峻。駐永某部官兵聞“汛”而動,沖鋒在防汛救災一線,風雨中的“迷彩綠”讓百姓吃了“定心丸”。 急難險重沖在前,危難時刻顯身手。2018年以來,駐地官兵參加搶險救災512次,出動官兵4219人次,機械、車輛812臺(次),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堅持“地方所需、群眾所盼、部隊所能”,駐地官兵在出色完成戰備訓練任務的同時,還主動服務中心大局,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社會建設。 “駐地部隊采取黨務共建、發展項目、就業幫扶等形式,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聯系幫扶貧困村20個、貧困戶291戶,捐資助學277人,投入資金59萬元。”吳勁東說。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駐永部隊廣大官兵在應急救援、社會維穩等大戰大考中,聞令而動、聽令而行,用一次次“最美逆行”,奏響了一首首動人的“愛民曲”。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廣大退役軍人退役不褪志、退伍不褪色。 在燕南街道五四社區,退役軍人黨支部成立后,116名退役軍人黨員相聚一堂。“雖然退伍了,但我們還有軍人的情懷,我們一定會用黨員標準和軍人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社區建設作出應有貢獻。”五四社區退役軍人黨支部書記許明強說。 截至目前,永安全市15個鄉鎮(街道),共組建了退役軍人志愿軍服務隊51支,退役軍人黨員先鋒隊23支,在疫情防控、文明創建、環境整治等重點難點工作中,處處活躍著他們矯健的身影。 軍民魚水情深。燕城雙擁故事,越演繹越精彩。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