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18日訊(通訊員 陳培潑 蘭美玲)三月蓮鄉,萬花飛舞。人們沐浴在春色中,穿梭于建寧大街小巷和各大景區,時不時還打開手機直播,向家人朋友們展示著建寧如今宜居宜游的新面貌。 5G上網,讓老區蘇區的數智底座更扎實,為鄉村振興搭建更為寬敞的信息高速公路。三明移動供圖 近年來,建寧縣委、縣政府與三明移動攜手,弘揚偉大的蘇區精神,攻堅克難推進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讓革命老區人民群眾更充分享受到信息通信發展的成果,助力服務數字社會發展,讓信息化春風吹遍閩江之源。 扎根熱土,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1931年6月2日,在建寧青云閣,一幢租用的民房里,紅軍截收電報、接收通訊,用無線電波在革命根據地之間架起了空中橋梁。 斗轉星移,現在的建寧,隨著4G/5G網絡快速發展,早已實現了所有行政村4G網絡和光纖網絡100%覆蓋,主城區以及核心區域、景區的5G網絡覆蓋,暢通的網絡讓更多的游客來建寧體驗紅色旅游。 “通過VR,我可以浸入式體驗感受五次反‘圍剿’、建寧水尾紅軍村、無線電發報等相關歷史場景,瞬間帶我回到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痹凇凹t色文化教育基地”現場體驗者劉女士說。 如今,在紅一方面軍無線電臺舊址,在紅軍第一次異地遠距離無線電通信的地方,借助5G和VR(虛擬現實)技術,把首次無線電發報、無線電部隊成立、無線電通信發展歷程等投射到了互聯網上,將一幕幕歷史場景、一個個歷史文物精確再現,用科技的手段向每一位來這里的游客述說著紅色年代的熱血沸騰。 助力發展,讓產業跑出加速度 建寧雖是山區小縣,但依托“五子”為主的傳統特產和“五朵金花”賞花格局,也已然成為了全省十大新興的旅游縣。 近年來,為了保障“為荷而來—— 海峽云上牧歌‘桃梨’音樂節”活動盛典的順利召開,三明移動累計投入資金超千萬元,成立網絡維護專項組,實現里心鎮區、沿線道路、行政村的4G、5G信號覆蓋。如今,每年的音樂節,都會引發全網圍觀,當地百姓紛紛涌入云上牧歌生態牧場,觀看這一場特殊的音樂節。與此同時,三明移動還大力推進技術和業務服務創新,為農業、醫療、教育等各行各業賦能。 “如何控制水量,什么時間要開始放水,水路是否有哪里不同,這些都是困擾著我們難題!”建寧縣水利局的工作人員小黃說。三明移動與建寧縣水利局合作,推動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項目,通過專線和物聯網技術,將各個灌溉水渠的流入水量水位數據進行上傳,控制水閘的高低節約用水,在信息化平臺上能統一展示和管理,以數據交換實現業務協同,通過數據交換推動信息共享,通過信息化解決老百姓的實際需求,實現大場景小切口的目標。 聚焦急難,讓民生充滿溫度 如今,隨著智慧生活的逐步推進,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如何使用智能設備也對人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生活中常見的小問題,對老人來說可能并不簡單。 今年來,建寧縣委、縣政府打造“線上+線下”老人愛心驛站。一方面,在移動營業廳開設愛心專座、專席,在便民箱里配備老花鏡、血壓儀,為老年客戶提供測量血壓服務等。同時,為65歲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增設廳店的聯系方式,以便老年客戶可以隨時聯系廳店。另外,從細節入手,堅持傳統方式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將移動服務趣味化,“智能機使用、話費充值、關懷賬單、騷擾電話、防詐防騙”等小知識制作成視頻,融入服務宣傳,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在建寧山下村,生活著270戶1100多名村民。“以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號覆蓋難度大,村子里通電話經常斷斷續續,需要不停挪地方,只有到村前面的山頂上,電話才能打通,更別提上網、看網絡電視了?!秉S埠鄉山下村村民黃堂基回憶說。得知這一情況,三明移動立即組織人員到現場勘查,僅用兩周便完成了全村通信網絡、寬帶的建設覆蓋,解決了長期困擾村民的通信問題。 歲月不老,初心不變。三明移動將與建寧縣委、縣政府一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主動踐行社會責任,不斷深化5G賦能,為全方位推動三明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貢獻移動力量。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