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支書”杜欽政在打包竹蓀,張凌波供圖 田壟上,一個個竹蓀破土而出,周身雪白。竹蓀完全長出后必須及時采收烘干,否則就會腐爛。為了保證竹蓀的品質,工人每天5時左右就開始干活了,將竹蓀全部烘干完成,一天的工作才算結束。 丘珍芳是一位全職媽媽,也是都寮村村民。“平時在家帶孩子,有空的時候就會來幫忙干活,一個月也有兩三千元的收入。”她說。 “兵支書”杜欽政在整理竹蓀,張凌波供圖 隨著健康飲食理念的深入發展,食用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2018年,杜盛木看到竹蓀等食用菌經濟價值高、市場前景廣闊,便開始嘗試種植。2021年,兒子杜欽政退役返鄉,在父親的帶動下,也加入到其中。 “今年種了20余畝的竹蓀,6至8月為采摘期,量大時一天可以采收500多公斤的鮮竹蓀,烘干后將銷往寧德、莆田等地,目前1公斤可以賣260元左右,經濟價值很可觀。”杜欽政說。 基地還采取竹蓀、羊肚菌輪作模式,一季竹蓀,一季羊肚菌,經濟效益更加顯著。 身為“兵支書”的杜欽政,致富路上也不忘鄉親。眼下,他正積極籌備成立食用菌合作社,讓周邊的村民參與進來,在實現家門口就業的同時,還可分享合作社帶來的紅利。 近年來,寧化縣各鄉鎮大力發展茶樹菇、鳳尾菇、香菇、竹蓀等食用菌種植產業,總種植面積近千畝。(三明日報寧化記者站 張凌波 巫松林 張煌鵬 通訊員 邱雪芳)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