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道拾遺 綿延傳承葆初心 為了做好非遺實踐采訪的準備工作,為高效采訪打下良好基礎,7月初,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明城非物質傳承人物訪實踐隊前往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進行參觀了解。 一位位木雕人物栩栩如生,一件件客家服飾獨特別致,一個個民俗故事娓娓道來,一段段孝悌故事原景重現……在場實踐隊成員無不為這些非遺瑰寶動容。博覽苑共分為客家服飾、民間工藝、民間民俗、郭居敬二十四孝、傳承人工作室等五大展區,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團隊認真駐足觀看,聆聽講解,查看相關資料介紹,通過圖片文字、實物展示、場景還原、視聽播放,全方位感受到了三明的多彩非遺。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三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傳統展示與現代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的多元表現方式很吸引人,博覽館是我們了解傳統非遺文化的重要窗口,我們青年學子要了解把握非遺所具有的深刻意義,秉持保護非遺的那顆初心,堅定不移推動非遺文化繁榮發展。”實踐隊負責人鄭碧芬在參觀學習后有感而發。 薪火相傳 杏林春滿萬世芳 7月19日上午,明城非物質傳承人物訪實踐隊的第一站來到了三明客家巫氏醫藥博物館“太昊傳真”,實踐隊采訪到了客家巫氏醫藥第三批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巫禎來,充分領略到三明市大田縣傳統客家巫氏醫藥的非遺魅力。 “《巫氏本草》主張不分醫科、不分漢畬、不輕民間草藥。”巫醫師說。他圍繞中醫西醫區別、治病治本、醫藥傳承等問題與吳孟軒教授進行了深刻討論,并就《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張仲景六經學說與巫氏醫藥之間的聯系進行了詳細闡釋,實踐隊成員認真聆聽,現場學習氣氛濃厚。 參觀草藥展館、聆聽巫氏醫藥起源、重溫中藥歷史……在巫醫師的帶領下,實踐隊成員認真地欣賞和閱讀了巫氏醫藥博物館中陳列的歷史文物和文獻資料,看、摸、聞,近距離地接觸中草藥,使實踐隊成員更加清晰地認識和了解巫氏草藥的神奇之處,更真切感受到巫氏醫藥獨特的醫藥特征和博大精深。“此次實踐讓我們感受到巫氏醫藥博物館的百年藥草香,也體會到巫氏后人傳承延續的良苦用心。”實踐隊成員杜墁芬感慨地說。 弦歌不輟 明珠桃源衛家國 7月20日上午,明城非物質傳承人物訪實踐隊前往大田縣桃源鎮千年古村東坂畬寨,開啟第二站“拾遺”旅途,探往三明的“桃花源記”。 東坂村是大田縣唯一的畬族少數民族村,位于桃源鎮北部,這里集古村、古厝、古堡、古廟、古樹為一體,特殊的桿欄式木結構建筑群既有獨立實用的單體美感,也有整體連綿的視覺魅力。參觀完后,實踐隊成員王成瑜激動地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座獨具特色又暗藏玄機的陡坡堡——安良堡。今天很榮幸能親眼看到這座久聞大名的‘東南布達拉宮’。” 文化共時代一色,安良堡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保家衛國,堅定發揮著抵御性營壘住居的作用,也是因此才描繪出了桃源鎮民風樸朗、田園如畫的“世外桃源”山水畫。在這里,青年學子感受到了先輩們的建筑智慧和中華傳統美學精神。 生生不息 銀鎏金雕守技藝 7月21日上午,明城非物質傳承人物訪實踐隊第三站前往林祥康銀器工作室,與宮廷金銀器制作工藝傳承人林祥康父子進行采訪交流。 一吹一雕, 一焊一接,隨著那雙巧手上下轉換工具,一個個精巧細密的銀器圖案驚艷迭出,這便是三明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宮廷金銀器制作工藝。 走進金銀器陳列館,實踐隊成員興趣滿滿地觀賞著各個展區,《“金甌永固”杯》《盛世騰龍》《唐韻酒壺》等等作品讓大家贊嘆不已。在金銀器制作工藝上,林祥康父子總是保持執著專注,他們年復一年地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準和“千萬錘成一器”的精神傳承著工藝繁復、技術精細的非遺手藝。林祥康說:“現階段的金銀器制作正在面臨受眾群體流失和非遺手藝失傳的問題,希望廣大青年學子也可以多多關注宮廷金銀器,常創常新,讓非遺文化跟著‘潮’起來,讓先人的智慧結晶可以發揚光大。” 借非遺東風,揚文化之帆。暑期社會實踐暫時告一段落了,但是明城非物質傳承人物訪實踐隊不會止步于此。未來,實踐隊將會匯聚越來越多的青春力量,用青年聲音傳播好閩山閩水的非遺故事,在鑄就文化新輝煌的事業中綻放絢麗的青春之花。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