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總校制”改革,組建110所總校,237所分校,實現各縣域、基礎教育各學段和城鄉“三個全覆蓋”;實行名優教師梯隊培養機制,省、市、縣級名師、名校長、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增至4500多人;全市開展課后服務義務教育學校354所,受益學生30.7萬人,實現所有義務教育學校“2+N”課后服務模式全覆蓋…… 近年來,我市教育系統以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為抓手,堅持“小切口”解決教育領域突出問題,開展中小學校校長職級聘任制改革,著力推進專家治校、教育家辦學,推動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深化滬明合作,促進兩市教育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構建起“大思政”育人格局……一項項務實舉措的落地,正不斷推動著我市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 深化改革,教育質量穩步提升 “教育理念要具有一定前瞻性。2013年以來,三明學院附屬小學先后提出‘幸福教育’‘福澤思想辦幸福教育’的主張,經過10年的實踐,學校‘福澤’課程架構逐漸完善,形成了‘一主兩翼四驅動’的課程體系。”7月14日,在三元轄區2023年公辦中小學校校長職級評審答辯現場,三明學院附屬小學校長曾揚明圍繞辦學理念、特色以及業績等內容侃侃而談。 在曾揚明看來,校長職級聘任制改革,實質上就是推動校長由“行政化”向“專業化”轉變,促使校長能夠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素養、學校管理、教師專業發展、學生成長等方面,從而引領師生和學校更好地發展。 一位好校長能夠成就一所好學校。去年以來,我市將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工作列為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改革項目之一,在全省率先出臺我市《關于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實施方案》,圍繞健全學校黨組織發揮領導作用的體制機制、選好配強學校黨組織書記和校長、著力加強學校黨組織班子建設、落實保障措施等內容作出詳細規定。同時,在三元轄區先行探索實施中小學校校長職級聘任制改革,71名中小學校(園)長參與改革。目前,全市已推動145所學校建立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 這僅是我市扎實推進教育綜合改革的縮影之一。近年來,我市以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為抓手,推進招生制度改革,在市區先行探索實施小學積分入學和公辦園“多園劃片”招生改革,逐步化解“擇校熱”和“入園難”;推進“總校制”改革,探索形成“3456”總校制辦學改革模式;實施育人方式改革,建設書香墨香校園,構建關愛幫扶機制,推進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試驗區建設,不斷促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我市正以一系列改革舉措,奮力書寫人民滿意的新時代教育答卷。 滬明攜手,共謀教育合作新篇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三明中學不僅有著先進的硬件設施和優美的環境,還有著強大的師資力量和豐富的教育資源,孩子在這里讀書,我很放心。”7月11日,家住沙縣區虬江街道的市民鄧女士拿著提前準備好的戶口簿原件、土地證原件、房產證原件等相關資料替孩子報名。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三明中學是一所三明市政府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共建的公辦完全中學。以滬明教育對口合作為契機,我市積極引進上海優質教育資源,今年4月,雙方簽訂了基礎教育合作辦學協議,通過高水平合作助力三明教育高質量發展。目前,校長人選已由華東師范大學選定,學校已開始招生,9月將正式開學。 這是滬明教育領域深化對口合作的一個生動縮影。去年以來,兩地黨政領導、教育行政部門相關負責人多次互訪,對接溝通,推動滬明教育對口合作各項工作落地見效。今年2月,兩地教育部門簽訂《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三明市教育局對口合作協議》,共同制定教育領域合作專項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 市教育局完善工作專班,建立“每月匯總、季度督查、半年通報、年終考核”機制,根據對口合作事項策劃生成項目清單,實行“掛圖作戰”,重點開展紅色文化傳承提升、基礎教育協作提升、教師協同培養提升、高等院校內涵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提升、職業能力和終身學習力提升等6項行動,積極推動滬明兩市教育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謀發展。 目前,全市已有12個教育行政部門、81所結對學校與上海相對應教育部門和學校簽訂合作協議;滬明兩地對口合作學校共開展線下互訪、交流學習106次,線上教學交流研討190次,學生研學活動10次,進一步提高了兩地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學校辦學水平。 統籌資源,構建“大思政”格局 “我們國家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各地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在我們常口村……”今年4月,市教育系統在全市啟動思政課“金課”評選,來自將樂縣的思政教師伍瑞芬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題,講述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扎實的理論基礎,過硬的教學功底,令伍瑞芬在活動中脫穎而出。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關鍵課程的作用,將黨的二十大精神有機融入各學段思政課,強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引導廣大思政課教師抓住思政課的本質,創新方式方法,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思政課能否講深、講透、講活,教師至關重要。我市通過加強配齊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構建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提升體系。同時,開展對課標、教材、教學、評價等研訓活動,推行導師制與“結對子”相結合的培養教師模式,著力培養一批教學骨干、教學能手。 大中小學聯動,構建一體化育人格局。我市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高校與中小學結對共建,整合全市思政課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立大中小學師資培育、聽課評課、教研交流等常態化工作機制,探索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思政課一體化育人路徑。 建設思政課社會實踐課堂。我市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綠色生態、醫改、林改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資源優勢,依托校外教育資源,積極搭建協同育人網絡,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推動思政課教學與學生社會實踐、勞動教育、研學實踐等活動有機結合,打好立德樹人組合拳,構建“大思政”鑄魂育人新篇章。 厚植教育沃土,書寫育人新篇。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市正以昂首跨越、蓬勃發展的姿態,搶抓機遇,砥礪奮進,努力開創教育事業的嶄新篇章。(三明日報記者 黃寶琴)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