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11日訊(通訊員 張曉琳)7月24日,三明學院文化傳播學院“三基色”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前往寧化縣世界客屬文化交流中心,以“尋、聽、守、悟”四步并舉的方式,沉浸式體驗“行走中的藍色課堂”,由此,尋傳統瑰寶、習非遺手藝、傳文化底蘊,為講好非遺故事奉獻青春力量。 探“尋”非遺瑰寶,領略古法造紙魅力 在世界客屬文化交流中心,實踐隊成員先后走訪“客家三館”,深入了解客家民系的起源和發展歷程,領悟非遺文化的魅力。“玉扣紙是福建竹紙的重要代表,色澤溫潤如玉,制作工藝精密復雜。”伴隨講解員的解說,玉扣紙的歷史由來、制作工序、發展過程如畫卷般鋪開,向實踐隊成員娓娓道來,并借助VR技術還原玉扣紙制作過程,讓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分。成員們紛紛表示要學好學科專業知識,將其轉化為加強歷史印跡保護、繁榮非遺文化的不竭動力,著力闡釋好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和當代價值。 實踐隊成員吳建瀚表示,“玉扣紙二十八道工序緊密配合、環環相扣的生產畫面令我嘆為觀止,匠人們對制作工序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度正是中華民族工匠精神的真實寫照。” 聆“聽”非遺記憶,體驗活字印刷技藝 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離不開一代代非遺傳承人的堅守和努力。隨后,實踐隊成員前往中國印刷博物館寧化分館,在觀賞精美絕倫的木活字印刷作品中詳細了解木活字的起源及發展,聆聽解說員講述中國印刷文化歷史,品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湛技藝與匠心獨運。同時,成員們對木活字非遺傳承人邱恒勇進行采訪,雙方就木活字印刷的風格特征、技藝流程、發展現狀等主要內容進行深度學習、交流與調研,切身實地感受木活字印刷技藝的獨特之處,探尋寧化非遺文化發展的新路徑。 “木活字印刷術遵循古法,每一道工序都至關重要。” 團隊成員們在非遺傳承人的指導下體驗木活字印刷技藝,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領略木活字印刷藝術之美。實踐隊成員葉姚在完成木活字印刷作品后深有感觸,“木活字印刷環節十分考驗耐心,我深刻體會到了手藝人的匠心和非遺傳承的不易。作為青年要努力將非遺技藝薪火相傳、延綿不絕,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堅“守”藝術本源,展現木偶戲劇風采 一提一拉之間,木偶隨之閉眼、拂袖、捋須……一套動作行云流水,惟妙惟肖的表演贏得實踐團成員的陣陣叫好。據了解,水茜木偶戲屬提線木偶,主要融合音樂、戲曲、服飾等多種藝術形式于一體,多年來始終向人們展現出濃郁的鄉土民俗民風氣息。實踐隊成員勾維福意猶未盡地說:“我從未見過這種表演形式,此次體驗令我感受到木偶戲非遺文化的獨特韻味。我們青年應守正創新、勵學篤行,為木偶戲非遺文化建設注入新的文明滋養和精神力量。” 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還現場品嘗了地道的客家擂茶,了解其調配、研磨、沖泡的制作過程,并通過拍攝、記錄、宣講等方式將地域特色文化進行宣傳記錄,煥發寧化傳統文化風韻,擦亮藍色非遺客家名片。 深“悟”實踐體會,活化非遺傳承新姿 玉扣紙制作、木活字印刷、木偶戲傳承……一件件非物質文化遺產透露著中華民族數代人為弘揚中華文化而傾注的智慧與汗水。實踐結束后,團隊隊員們一一將實踐調研所獲付諸筆下,用文字寄托了對非遺文化保護的所思所悟,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意識。“我們要充分利用新興媒體技術,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相連接,致力于讓非遺文化真正參與到生活中,留下鮮活生動的文化印記。”實踐隊成員羅自華在筆記中有感而發道。 探源中華文明、尋根非遺文化。此次實踐活動旨在引導學子在實踐中尋覓傳統文化和工藝匠心,凝聚新的力量守護和賡續非遺文脈,在實踐中學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思政課”,用擲地有聲的話語傳頌新時代青年的強音。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