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右二)在進行滅火戰術研教。上官培堅,張榮廣 供圖 消防裝備是他的第二生命 訓練尖子、技術骨干、裝備能手,平日里,徐斌特別喜歡鉆研裝備,他結合執勤訓練實際認真研究,把淘汰的器材構件重新組合,修舊利廢、變廢為寶,為消防隊伍節約百萬余元經費。 “他就是站里的機械數據庫,一切都了然于胸。”白沙路特勤站政治指導員呂志龍說。從不懂到會、從會到精,很快徐斌成長為站里的技術大拿。他不僅對1000余種特勤器材的性能標準、技術參數、綜合應用、維護保養等都熟記于心、應用于行,更掌握了50多種常見的裝備器材故障排除方法,被隊友戲稱為“靠譜哥”、消防器材的“紅管家”。其實,徐斌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才愛上研究裝備的。 2014年12月,溫州化工市場爆炸起火,細心的徐斌發現現場泡沫輸轉極為不便,需要4至5名消防員才能搬運一桶泡沫,他便認真思考如何快速輸轉泡沫。從那之后,戰友們發現徐斌似乎著了魔,不管吃飯還是休息,嘴里總是念念有詞。最初,他利用中隊廢舊的空氣呼吸器接頭、氣管和泡沫桶桶蓋做出了第一代便攜式泡沫液輸轉裝置,只需要一個人、兩個輪,就可以輕松快速運輸泡沫。 “大家靠近一點兒,我們先逆時針旋轉兩根鎖緊螺,然后用萬用扳手把張緊螺桿松開,轉動幾下鋸片,再順時針擰動張緊螺桿,當金屬滑塊達到標尺刻度時,把兩根鎖緊螺逆時針擰緊。”徐斌經常跟隊友分享裝備維護保養技巧。入隊16年來,他維護氣瓶200多具、維修器材1045件套、排除車輛故障188次、節約維修經費上百萬元,進行滅火救援、演練現場等裝備技術保障70多次。 科學教研是他的夢想和追求 提高在高溫、濃煙、黑暗等環境下的偵察、救人、滅火和緊急避險能力是近年來消防救援人員不斷研究攻關的課題。2023年初,三明市消防救援支隊正式引入室內煙火特性訓練(CFBT),顧名思義就是在建筑火災撲救中的火災特性、消防射流、通風排煙等方面的訓練,并從基層選拔示范示教隊。 聽到這個消息后,一向喜歡研究裝備的徐斌立即向站干部提出申請,經過層層選拔加入示范示教隊。“我要研究什么、怎么教學、如何示范”成為徐斌來到示范示教隊要面臨的問題,畢竟沒有點真本事就會被淘汰。不服輸的他向領導提出了建立極端火災“回燃”實驗的設想。 顧名思義,“回燃”指的在相對密閉環境內,因通風受限氧氣不足,可燃物未充分燃燒產生可燃煙氣,由于新鮮空氣的涌入,發生爆炸性復燃,并以火球的形式從排煙口噴出。經過反復的實驗發現,室內濃煙呈脈沖式一陣陣排出,控制通風有助于控制回燃,同時冷卻是預防轟燃和回燃最有效的措施,不管是轟燃還是回燃,只要破壞了溫度這個條件,都不會發生。于是,徐斌通過反復實驗總結出滅火救援行動守則,那就是開花水對煙氣層冷卻,能在極短的時間內降低房間內的溫度。這個實驗成果得到基層單位普遍推廣,基層消防隊伍處置室內火災又多了一條難得的實踐經驗。 “滾燃”是徐斌研究的另一個領域。“沒有引火物仍可能發生滾燃現象。”徐斌的多次實驗表明,來自于起火點、尚未燃燒的可燃物(熱裂解物質),蓄積于天花板且達到足夠的濃度(達爆炸下限或超過)時,就會起火燃燒。“查到滾燃或者頂棚火焰傳播的時候,轟燃可能在三分鐘內發生。”這是徐斌經過實驗給基層消防救援人員的建議,因為如果沒有適當的通風或降溫,滾燃可能會導致轟燃。 徐斌與示范示教團隊攻堅克難,經歷了煙火特性訓練中心從無到有、從有到強、從強到優的跨越式發展,通過對室內火災的發展規律、煙氣的流動規律等研究實驗,為基層滅火救援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每個孩子都有“英雄情結”,在永安男孩徐斌的眼里,救人救火的消防員便是他心中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徐斌18歲成為一名消防員,為了彌補自己文化程度的不足,一周3個負重5公里,單雙杠,別人做2組,他就做5組……憑著一股勢如猛虎的拼勁,以12項科目全優的成績現身年底的考核場。從此開啟了16年消防生涯精彩演繹。 作為三明市消防救援支隊白沙路特勤站站長助理,徐斌參與滅火救援任務4000余次,營救遇險群眾280余人,先后榮立三等功1次、嘉獎12次。2023年1月,經過層層選拔、逐級篩選、好中選優,加入三明消防煙火特性訓練基地示范示教隊,負責極端火災現象的識別與控制、水帶管理、回燃實驗、中性層現象體驗等科目的研究與運用。 (來源:三明日報 上官培堅 張榮廣 文/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