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三明供電公司員工在220kV龍津變開展無人機巡視。 東南網9月4日訊(通訊員 曹錦云 文/圖)為提升變電智能運檢水平,加快培養適應數字化轉型的人才隊伍,國網三明供電公司高度重視無人機等智能巡檢設備應用,成立無人機攻關小隊,共建共享知識經驗,不斷拓展無人機應用場景,為變電運維“全科醫生”問診設備裝上一雙明亮的智慧“天眼”,讓運維人員可以看得更遠、更全、更準。 “天眼”巡視精準高效 8月30日,在220kV安居變,一臺無人機從機巢緩緩升空,完成變電站自主巡檢任務后返回機巢充電,等待下一次任務的到來。這是國網三明供電公司變電站無人機自主巡檢應用的一小幕,全程無需人工進行干預,無人機能夠自主根據預設的航線進行巡視并實時回傳巡檢結果。無人機巡檢的廣泛應用為運維人員插上隨心所欲的“翅膀”,徹底淘汰了望遠鏡等老式工具,讓運維人員能夠通過手控飛行或是自主巡檢全方位、多角度檢查變電站設備運行情況,不論是幾十米高的一絲稻草或是幾百米外的站外漂浮物都能夠盡收眼底。 截至目前,國網三明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中心已有19人取得無人機駕駛證,一線運維人員取證率超20%,運維人員運用無人機開展航線規劃、“人機協同”巡視已經成為常態。在今年臺風“杜蘇芮”到來前后,累計應用無人機開展巡視33站次,精準高效對周邊漂浮物、超高樹木和高空設備進行檢查,在臺風來臨前完成重要的隱患排查治理。 “天眼”驗收提質增效 “變電站周邊超高樹木已砍伐、全站衛生已清理,驗收合格。”8月18日,在220kV龍津變,運維人員黃成濤熟練操控著無人機,僅用10分鐘就完成了全站綠化維護、衛生清掃工作驗收,較常規驗收方法縮短時間近3/4,驗收質量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以往運維人員需要翻越變電站四周檢查超高樹木、排水溝和周邊垃圾,攀爬樓頂檢查排水是否通暢,走遍全站檢查雜草清理情況,不僅耗時長,容易出現驗收盲區,還存在高墜、跌落等安全風險,而無人機依托其移動靈活、視角廣闊的優勢極大地提高了驗收工作質效。 在日常工作時,無人機已經成為運維人員驗收高空設備的必備工具,變電站構架絕緣子串更換、線夾安裝、避雷針維修等高空工作都離不開無人機的“天眼”驗收。運維人員還針對典型的絕緣子更換、防鳥封板安裝等高空驗收場景制定了圖文并茂的驗收指導手冊,讓驗收工作變得更加可視化、標準化。今年以來,變電運維中心累計開展無人機工作驗收36次,發現防鳥封板鉚釘固定不牢等問題11條,有效提高驗收工作質效。 “天眼”診斷明察秋毫 “無人機多視角拍攝絕緣子無發熱特征,初步分析地面拍攝圖譜的發熱原因為主變熱輻射影響……”國網三明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中心無人機攻關團隊和帶電檢測團隊在饒山變開展缺陷復診現場討論的一幕。他們將地面人員拍攝的絕緣子發熱圖譜與無人機高空視角進行對比,通過多角度、多時段的復測分析,并最終判斷出主變熱輻射造成絕緣子下部紅外熱像存在溫差的原因,確認絕緣子不存在低值或零值發熱缺陷。 無人機能夠具有常規人工所不具備的靈活高空視角,通過其高清變焦可見光和紅外鏡頭開展缺陷診斷、故障點檢查、隱患專項排查等工作,能夠提升檢查質量,降低缺陷的誤碰、漏判率。今年以來,運維人員已應用無人機開展高空線夾隱患排查、避雷針隱患排查、防鳥封板隱患排查等多項工作中,發現黃歷變110kV場地#5避雷針銹蝕嚴重等重大隱患45條,真正做到設備診斷“明察秋毫”。 接下來,國網三明供電公司變電運維中心無人機攻關小隊將持續攻堅,在人員培訓、無人機巡檢示范站建設、航線規劃和自主巡檢、典型場景和經驗編制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小飛機”成為“大幫手”,助力變電無人機智能巡檢再上新臺階。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