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依托福建開放大學成立了福建省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這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重要論述、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等法律法規和文件精神、提高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當代家庭的結構、關系、功能都發生顯著變化,家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也發生相應變化。在推動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的過程中,應當豐富家庭教育的文化內涵、關注家庭教育的多重形態,推動學校、家庭、社會的深度融合,開展好人民滿意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一、以社會為依托,豐富家庭教育的文化內涵 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有著成才與成人并重、愛家和愛國統一的豐富文化內涵。 一方面,中國家庭教育有著成才與成人并重的優良傳統。父母對于子女教育成就的期望普遍較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家庭教育的美好愿望。同時,人格修養與學業成就是融通的。孔子對孔鯉學詩以言、學禮以立的庭訓,充分體現著對于社會生活能力和倫理道德涵養的雙重要求,共同指向個體成人的發展目標。 另一方面,中國家庭教育有著愛家與愛國統一的家國情懷。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時間隨著家庭的世代更替而延綿不絕。父母是個體生命的起點,子女又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從而形成中國社會特色鮮明的孝文化。中國的孝文化不止于愛家,而是為家與為國、愛家與愛國高度統一,通過修齊治平的道德推擴,將愛家、愛父母的情感擴充為民胞物與、天下一家的追求。優秀的家風家訓之所以能夠得到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在于其生動表達了家國情懷的道德理想,對于青少年的人格養成、理想信念具有深遠影響。 社會是家庭生活的基礎與空間,能夠為家庭教育提供價值引導。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能夠通過家風家訓宣傳,豐富家庭教育文化內涵、營造重視家庭教育社會氛圍,提升家庭對“培養什么人”的理解,調動家庭教育積極性、主動性,幫助父母樹立家庭教育信心和信念。 二、以家庭為基礎,理解現代家庭教育的多重形態 家庭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由于家庭生活的多元性,呈現出內容方式上的多重形態。 家庭教育有著以家庭生活為核心的自然形態。家庭生活仍然是現代兒童成長的重要領域,自然形態的家庭教育直接附著于家庭日常生活,既是家庭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又是家庭日常生活的直接反映。提升家庭生活水平、夯實家庭建設質量是父母開展家庭教育的基礎保障。 家庭教育有著與學校教育相對應的伴隨形態。在學齡兒童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表現出對學校教育的伴隨,內容上以學科知識為主、方式上進行專門的學業輔導、關系上需要配合學校的教學要求。理清家校關系、避免家庭教育學校化是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重要內容。 家庭教育有著關注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自覺形態。家庭在進行個體教育、道德教育具有獨特優勢。父母基于親子關系,能夠發現子女特長,并依據家庭情況提供差異化教育,滿足青少年個性化發展需求。同時,基于自然情感,父母的道德教育、價值觀教育通過言傳身教也更能夠為青少年所接受和內化。 家庭能夠為青少年成長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和獨特的精神條件。在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過程中,一是保護自然形態的家庭教育,保障家庭的完整程度和子女受教育權利;二是規范伴隨形態的家庭教育,理清家校的教育重心,針對性地改善父母教育能力,實現家校共育;三是著力推廣自覺形態的家庭教育,發揮最美家庭、書香家庭等的示范作用,形成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模板。 三、以學校為主導,推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深度融合 學校需要在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中堅定主陣地立場、發揮主導作用,提升科學化、規范化、職業化水平,推動學校、家庭、社會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 提高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科學化水平。一些家長將家庭教育片面理解為“家庭經濟投入——子女教育產出”,造成重智力教育、輕道德教育,重物質供給、輕情感陪伴,重搶跑快跑、輕循序漸進等現象。學校既要幫助家長理解教育規律和青少年發展規律、正確看待子女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曲折和存在的問題;也要積極主動傳播科學教育理念,通過家長學校、家長會和家長群、公眾號等途徑,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形成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避免過度教育、盲目教育、無效教育。 提高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規范化水平。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能不能發揮長期成效、能不能覆蓋城鄉家庭、能不能整合社會資源,關鍵還在于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各級學校家庭教育服務機構要逐步規范工作方式方法,推動從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務的角色轉變和職能轉變,讓老百姓找得到、用得上。中小學校、幼兒園要逐步規范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內容供給和人員培訓,通過課程建設和校本建設,促進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規范化和多元化。 提高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學校需要以專業化能力整合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資源,實現學校、家庭、社會的同頻共振。一方面要明確準入門檻、完善認證標準,加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人員隊伍的專業化建設,避免以考試化、證書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出臺相應的建設標準和評估體系,明確硬件要求、人員配置、指導服務范圍,加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的專業化建設,避免一哄而上、重復建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作者:戴紅宇、黃洪霖) (本文系三明學院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委托重點項目“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家庭教育服務研究”(ZXS2201)的階段性成果。)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