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勢喜人的雜交水稻。陳震 攝 11月14日,巴基斯坦卡拉奇港,一艘滿載著雜交水稻種子的集裝箱船進港停靠。很快,它們將被分裝上車,運往信德省、旁遮普省等水稻主產區。其中的拳頭產品“旱優8200”,是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自主選育的節水抗旱品種,產自福建建寧。 今年是中國攻克雜交水稻難關50周年,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過去的半個世紀里,雜交水稻助力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雜交水稻引領的第二次“綠色革命”不僅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這粒神奇的種子還以“東方魔稻”之名,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落地生根,為全球減貧與糧食安全貢獻“中國方案”。 建寧是全國最大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縣。那些改變世界的種子,多數就在這里孕育,并乘著“一帶一路”東風出海遠航。 種子出海 水稻是巴基斯坦第三大農作物,也是當地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在當地,水稻一年可以種三季。過去,農民以種植常規稻為主。特色品種“巴斯馬蒂香米”在國際市場廣受歡迎,但產量極低。“畝產只有100公斤~150公斤,種糧效益差,糧食自給難,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信德省農民米爾扎說。 巴基斯坦地處南亞次大陸,氣候炎熱干旱,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亟待引進節水抗旱水稻品種,優化種植結構。 節水抗旱稻新品種“旱優8200”。圖源:上海市農業科學院 “東方魔稻”顯示出了它的“魔力”。“旱優8200”節水、抗旱、耐直播,尤其適合干旱缺水稻區種植。旱作模式改變了傳統稻作高溫高濕的小環境,極大減少了病蟲害發生頻率與農藥使用量。 “引進節水抗旱稻后,畝產提高到了450公斤~600公斤。在信德省,‘旱優8200’已經成為我們的優勢品種。”米爾扎說。 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選戰略措施。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育種家,根據各國自然條件與耕作傳統,量身定制了不同高產優質品種。 豐收的喜悅。陳震 攝 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等亞洲國家,烏干達、肯尼亞、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近年來相繼開展節水抗旱稻的試種示范,畝產比當地品種普遍增長30%以上,甚至實現倍增。 截至去年,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雜交水稻試驗試種和推廣。鮮為人知的是,這些雜交水稻種子,相當一部分來自建寧。 為什么是建寧 建寧地處武夷山脈中段,境內丘陵與河流相互交錯,將1.3萬公頃耕地劃分成高低錯落的田塊。天然的隔離條件與顯著的生態優勢,使這里成為雜交水稻制種的沃土。 圖片建寧桂陽村,金燦燦的節水抗旱稻稻種等待收獲。圖源:建寧縣融媒體中心 2004年,世界首例雜交旱稻組合在上海誕生。為實現規模化制種,育種單位找區域、找海拔、找季節、找時段,最終定位到了閩江源頭的建寧。彼時,各地育種機構與種子企業紛紛來到建寧,開辟制種基地。今年6月,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領銜的“羅利軍節水抗旱稻工作室”,在建寧揭牌。 “5月播種,8月收割,制種的每個環節,羅教授團隊都會給予我們專業指導,帶領我們攻克了節水抗旱稻制種難關。”建寧縣合盛種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長春,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制種經紀人。他手上管理著2000多戶制種戶,制種面積1300多公頃,其中近200公頃為節水抗旱稻。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建寧便先后選派了近千名農民和農技人員到海南學習雜交水稻制種。“那年我才18歲,初中剛畢業就被選去海南南繁基地學習雜交水稻制種。”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40多年,但建寧縣黃坊鄉將上村村民何火明,對當年千人下海南學習制種的歷史依然記憶猶新。 經過40多年發展,建寧制種品種從最初的兩三個,發展到現在的400多個。過去的10年間,全縣制種全程機械化水平從60.1%提升至83.6%,稻種烘干率從0提升至90%以上,信息化服務覆蓋面從25%提升至87%。 今年10月底,隨著最后一批晚制稻田完成收割,建寧雜交水稻種子再次實現了豐收。今年全縣雜交水稻制種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10.5萬公頃、3650萬公斤,總產值超20億元。 全國每10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一粒產自建寧。這些種子遍布中國各大水稻產區,還大量出口到國外。目前,建寧生產的雜交水稻種子已出口至巴基斯坦、越南、緬甸、菲律賓以及非洲地區的10余個國家,年出口量達600多萬公斤。 從種子輸出,到技術輸出 從建寧走出去的,不僅僅是種子,還有成熟的種植技術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建寧已成為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的高地。”建寧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理委員會主任曾明星說,在逐步探索中,當地逐漸構建起了“企業+經紀人(合作社)+基地+農戶”生產模式。 近年來,建寧制種業的影響力正不斷向外輻射,本地企業、經紀人、制種大戶開始到本省周邊縣市,以及鄰省江西開辟基地,輸出技術,傳授經驗。 “今年,我們制種1333公頃,其中40%都在建寧以外的地區。”建寧縣宏盛種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宏說,“省內有寧化、泰寧、長汀,江西省有撫州、贛州、萍鄉等地,畝產平均能達到200多公斤。” 走出去的不僅僅是制種大軍,還有日臻成熟的制種技術。 “通過企業帶動,我們在各地培養了一支帶不走的制種人才隊伍。”胡宏說,在產業輸出過程中,來自建寧的制種經紀人和制種戶,會到當地幫助培訓農戶,共同管理,引導他們參與到制種行列。 從種子輸出到技術輸出,再到全產業鏈合作,來自建寧的制種技術與栽培經驗,跟隨著種子跨江越海,傳遞給異國的農民。 “經過中方專家的技術指導,我們已能夠熟練掌握水稻種植技術。”米爾扎說,中國種企在出口種子的同時,還派遣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當地改良灌溉渠道、鋪設機耕路,告知播種、育苗、插秧、防蟲、施肥等關鍵時間節點,手把手指導農民種植水稻。 為持續提升出海競爭力,建寧種子正不斷修煉內功,以硬核實力勇闖國際市場。 眼下,建寧正加快推行種子認證制度。種子認證是好種子的“信用證”、種子企業的“體檢證”,同時也是國際上通行的質量管理模式,是國際貿易重要的“通行證”。開展種子認證,有助于打破國際貿易壁壘,加快種子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去年,福建啟動農作物種子認證試點,在建寧等4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共安排5個試點企業10個水稻品種,試行認證管理。有了種子認證加持,建寧種子出海將更加暢通無阻。 一粒小小的種子,承載著現代農業的希望,也承載著來自中國的深情厚誼,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擺脫貧困、發展現代農業、架起民心相通的橋梁。以種子為媒,中國正與世界共享農業科技成果,深入開展糧食安全和減貧國際合作,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建設沒有饑餓貧困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福建支部生活》2023年第12期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