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村民林首水帶著兒孫為劉元嵩烈士掃墓。 烈士紀念設施是重要的紅色資源,是鮮活的黨史學習教育教材,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清明節前后,我市各界人士自發組織前往烈士陵園祭掃。那些英烈與守護的故事,始終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賡續紅色精神。 他們從鄉下趕來給烈士掃墓 “劉元嵩烈士是你們大爺爺(曾祖父)的老戰友,他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安定的好日子,在一次剿匪戰斗中犧牲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們要永遠紀念他。”3月16日上午,已經76歲高齡的大田縣武陵鄉百束村村民林首水,帶著兒子、孫子和孫女來到大田縣烈士陵園,給劉元嵩烈士敬獻鮮花。從小時候和父親一起掃墓算起,這是林首水第74年為忠魂掃墓。 劉元嵩原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孝都鄉大河小劉家村,犧牲前是福建省永安軍分區大田警備連副連長。1950年9月,他和戰友在漳平市吾祠鄉厚德村剿匪,戰斗中不幸犧牲,年僅33歲。劉元嵩烈士臨終前說,自己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蘇中七戰七捷戰役,沒想到死在土匪手中,希望戰友們能為他報仇雪恥。 因為離家鄉遠,當時也不知道確切的地址,戰友們只好把他安葬在與厚德村相鄰的大田縣武陵鄉百束村。 林首水的父親林通道是大田縣地下黨的接頭戶,后來成為劉元嵩的戰友,曾經多次給子女們講述劉元嵩的故事。 因為參加地下工作被捕,林通道經受酷刑,可他始終嚴守黨的秘密。后來,他在監獄里患上嚴重的眼疾,致雙目失明,被國民黨當局釋放。1953年,51歲的林通道病世。 “當年剿匪戰斗,解放軍有12人犧牲,戰斗勝利后,犧牲的戰士都得到了安葬。”林首水介紹。 父親林通道生前無數次給林首水講劉元嵩的英雄故事,但對烈士的相關信息,卻知之甚少。 “父親說過,劉元嵩是江蘇常州武進人,他到底有沒有家人,這些情況都不知道。”林首水說,自己的父親過世前囑咐,要他守好劉元嵩烈士的墓,找到其后人。 1985年,林首水光榮入黨,更加堅定信仰。2004年9月,劉元嵩烈士生前的戰友俞志南、林英才、邱清和、田是仲和林自壽等人,出資重修烈士墓,立了墓碑,舉行了祭奠儀式。林首水捐款參與了烈士墓重修工作,受大家委托守護烈士墓。 隨著時間流逝,烈士的戰友們先后離世。林首水帶著家人,把劉元嵩烈士當作親人,繼續守護烈士墓和尋找其后人。每到清明、冬至時節,他們按照當地的風俗為烈士掃墓,告慰英靈。 林首水年逾古稀,他和家人為烈士守墓和尋親的事跡,打動了許多愛心人士,省市媒體為烈士尋親助力刊播了眾多新聞。2021年4月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欄目,播發了林首水為烈士尋親的消息,在烈士家鄉引起反響。經過各級部門和群眾的接力尋找,在家鄉找到了劉元嵩烈士在世的堂弟劉元喜。 “為了讓烈士能夠有更好的安息環境,我們按照‘應遷盡遷、集中管護’的原則,將零散烈士墓遷移安葬到縣烈士陵園,進行集中管護。”大田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周麗介紹,2023年,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縣烈士陵園新建成了烈士集中安葬點,全面提升了陵園的基礎設施。 林首水和家人對劉元嵩烈士懷著濃厚的情感,對烈士墓遷移心存顧慮。工作人員登門宣講政策、播放縣烈士陵園提升改造后的宣傳片、介紹新建成的安葬點及專業集中管護等情況。去年12月23日,在林首水和家人守護下,劉元嵩烈士的英靈被遷移至縣烈士陵園安息。 建設中心小學師生祭掃紅軍墓。 無名紅軍墓被村民世代守護 3月26日,春光明媚,天氣晴朗。在大田縣建設鎮建設村439號光裕堂北側山坡,今年66歲的村民林香朝,正在清掃無名紅軍烈士墓。 “我們家世代守護紅軍墓,已經有90個年頭了。”林香朝介紹,本地人的風俗掃墓在冬至前后,每年此時他都會帶上香燭、紙錢,祭掃無名紅軍戰士。 “在清明節前,鎮村黨員干部、大田二中和建設中心小學的師生,必定會來給紅軍烈士掃墓。”林香朝說。 這位紅軍戰士姓什么,家鄉在哪里,沒有人知道。 《大田縣黨史資料》記載:1934年7月18日,紅九軍團2000余人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途經大田建設等地。任務完成后,于8月10日開始陸續原路返回。其間,紅軍駐扎在光裕堂里,屋主林景地熱情接待紅軍,并悉心照料負傷的戰士。 “當時,有一名紅軍戰士病逝在林家,林景地出資將其安葬在離房屋不遠的王安垅山坡。”建設鎮副鎮長章永高說,林景地是林香朝的大伯父,去世前把守護紅軍墓的任務交給了其他兄弟及林香朝等人。 1983年,大田縣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墳立碑,祭奠英烈。 “革命烈士的墓地屬于烈士紀念設施,是地方重要而且寶貴的紅色資源。”章永高表示,紅軍墓就在建設集鎮所在地,是當地愛國主義教育點。應群眾要求,把紅軍墓保留在原地,沒有遷移到縣烈士陵園。 三遷烈士墓 代代祭忠魂 “桃源是一片浸染鮮血和革命榮光的地方,中央蘇區主力紅軍紅三軍團(東方軍)、紅七軍團(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九軍團,福建省軍區紅九團,閩贛省軍區十二團、十七團、十八團等都在桃源開展革命活動。”3月28日,桃源鎮黨委副書記陳榕猇向記者介紹,為了銘記紅色記憶,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當地黨委、政府和村民對桃源村的紅軍烈士墓,進行了多次維護,加強管理。 1935年8月10日,閩贛省軍區17團特派員謝國興,率領300多名戰士在大田縣桃源鎮開展革命活動,國民黨駐守桃源街的保安第二中隊探知情況后,與紅17團展開激戰。 “軍民與敵血戰,激戰至翌日黎明,連長羅孝炳身先士卒,連中數彈,壯烈犧牲,同時有11名戰士也獻出寶貴的生命。”大田縣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退休干部鄭曉婷撰文稱。 當地老人回憶:戰斗結束后,紅軍在第二天清晨繼續趕路,向永安青水方向行軍,犧牲戰士的遺體簡易安葬在村中福星堂房子的后花臺。 福星堂的房主陳三六和陳應美兄弟,用木板釘了兩副棺材,把紅軍羅連長和另一位戰士的遺體,遷移到村中后坑仔山上安葬。他們依據當時紅軍戰士服裝里面寫的姓氏,用板磚刻下了“羅”“林”字,一起埋進墳地作為標志和紀念。上世紀80年代,陳應美再次將紅軍墓遷移至桃源村的牛軛坑。 2021年4月,桃源鎮黨委、政府對紅軍墓進行修繕,并于4月4日清明節當天,首次組織鎮村黨員、干部、群眾代表,祭掃紅軍烈士墓。 “桃源鎮桃源村的紅軍墓和武陵鄉百束村劉元嵩烈士墓,同時遷移到縣烈士陵園集中管護。”周麗說,2023年12月27日10時,大田縣烈士陵園舉行零散烈士墓集中遷葬入園公祭儀式,許多老戰士代表、烈屬代表和社會各界人士參加。 大田是革命老區縣和中央蘇區縣,朱德、彭德懷、羅榮桓等20多位紅軍高級將領,曾在這里領導過革命斗爭。蘇區人民開展籌糧籌款,積極擴紅參戰,為中央蘇區的擴展及鞏固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犧牲,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據《大田縣志》記載,僅1942年至1992年間,全縣共收錄烈士142名。 “大田縣革命烈士陵園建于1950年,1957年改建,1988年遷到縣城白巖公園西側仙跳崙,現為三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碑‘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題詞,為朱德親筆題詞。”周麗介紹,革命烈士陵園四周蒼松翠柏環繞,莊嚴肅穆,每年的清明節、“9·30”烈士紀念日,迎來當地干部群眾祭掃瞻仰,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大田記者站 林生鐘 通訊員 翁惠琴 文/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