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黝黑、干練能干、言辭真誠,仍然保持著軍人風采。這是寧化縣淮土鎮寒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康寧給人的第一印象。 從退伍軍人到村主任、村書記,張康寧不忘初心,帶領寒谷村從貧困村蝶變成為產業多元、村美民富的明星村。張康寧也成了村民心中的尖“兵”書記。 張康寧和山蘇種植負責人一起察看山蘇生長情況 歷經考驗 “兵”心依舊 1997年12月,張康寧參軍入伍。在村里的時候,張康寧是名積極分子,入伍第一年,轉正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訓練刻苦、好學上進,參加過“98抗洪”,受到多次嘉獎,是軍營里的標兵。 2000年,張康寧退役回到家鄉。開拖拉機、開餐館、做酒店管理……張康寧積極嘗試,不同行業的工作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 2009年,寒谷村面臨換屆選舉,村支書張智明動員張康寧參加村委會主任選舉。一邊是難以割舍的鄉愁,一邊是蒸蒸日上的事業,經過抉擇,張康寧決定放下高薪的酒店管理工作,回村參加選舉,全票當選為村民委員會主任。 對于張康寧的選擇,親友很不理解。大家紛紛問他,“村里這么窮,回去做什么”“農村工作錯綜復雜,受得了氣嗎?” 親友說的這種情況,沒多久就出現了。2010年,寒谷村進行環境整治,需拆除老舊房子,打造文化公園。村民老張有很大的抵觸情緒,堅決不讓拆自家豬舍,還當著村民的面質問張康寧。回想起當村民委員會主任這段時間,自己盡心竭力地做事,卻得到這樣的評價,張康寧心里很不是滋味。 像這樣的情形,張康寧經歷了很多。他也曾懷疑過當初的選擇,放著舒服的城市生活不享受,放著賺錢的機會不去把握,卻選擇回到家鄉當村干部,他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多久。 在每次的思想掙扎后,張康寧始終選擇繼續堅守。他不斷鼓勵自己,“當兵的人從來都是越戰越勇,既然回來,就要干出些成績來。” 村子舊貌換新顏 怎么振興寒谷村?張康寧有自己想法:先從改變村民思想、解決村民吃水難做起,讓鄉村舊貌換新顏。 張康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逐戶走訪,大力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適時開展環境衛生評比、五好家庭評選活動,用榜樣的力量來影響村民。通過幾年的努力,如今村民們“尊老愛幼、誠實守信、鄰里和睦、勤勞致富”在寒谷村蔚然成風。 吃水難是寒谷村的歷史難題,村民們需要到兩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后來村里打了一個機井,但因揚程太高、出水量少,無法滿足村民用水需求,“停一天水供一天水”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2016年,張康寧帶著村兩委四處奔跑,向上爭取到資金300萬元,重新尋找水源點,修建起蓄水壩,把水管接到每戶村民家門口,徹底解決了吃水難問題。 “喝上接到家里的自來水,感覺就是甜。”村民孫林珠說,如今完全不用再為用水發愁了。 鋪新路、建公園、修村部……在張康寧的努力下,寒谷村一步步向美麗鄉村邁進。 “村容村貌好了,過去村里留不住人,現在很多人都選擇回來蓋新房子。”張康寧說。 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張康寧又開始思考:怎么才能讓村子增強造血功能,改變貧血現狀? 通過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張康寧和村兩委決定將省財政廳給予的150萬元幫扶補助金,入股到城市建設經營公司,每年分紅11萬元左右,增加村財收入。此外,村里統一流轉村民300畝土地,再租給南方牧業,每年收取2.7萬元租金。 寒谷村從一個零村財增收的空殼村,一躍成為了年收入30萬元的“明星村”。 “產業跟村民融合在一起” 寒谷村是老區村,也是當時縣里的貧困村。村里山多田少,人均不到一畝地,靠天吃飯的寒谷村,全村1300多人,有一半以上在外打工。 如何讓寒谷村拔窮根、摘窮帽,成了擺在村兩委面前的一道難題。 望著村里1萬多畝山地,張康寧萌生了發展養羊產業的想法。2014年,他創辦福建南方牧業有限公司,引進580頭努比亞山羊,建設占地面積120畝養殖基地,種植牧草3000畝。 2015年,養羊賺得第一桶金后,張康寧開始在村里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公司和農戶簽訂養殖協議,由公司統一提供羊羔,農戶經過飼養后,公司統一回收成年羊。 “農戶每只羊可以掙300元左右,一般一年后可以回收成年羊。”張康寧介紹,目前公司已帶動36名農戶發展養殖,人均年增收約1.5萬元,實現了產業跟村民融合在一起。 養羊成本高、生產周期長……為促進村里產業轉型,張康寧又把目標瞄準生態養豬基地和臺灣山蘇種植。 2020年,村里引進客商投資1.2億元,建設占地約200畝,規范化、高科技生態豬養殖基地,預計年出欄成年豬2萬頭至6萬頭。 目前,這個項目已完工,設備安裝調試好,今年5月可引進第一批生豬,年底可實現生豬出欄。 當年9月,在張康寧的推動下,寒谷村引進臺商投資300萬元,種植山蘇100余畝。如今,寒谷村共種植山蘇300多畝,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已帶動12名農戶發展山蘇種植,為40多名村民提供家門口就業機會。 “農閑的時候,我們來基地采摘山蘇,一天有110元的收入,真的很滿足。”3月26日,正在基地忙著采摘山蘇的寒谷村村民陳香蘭開心地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張康寧用真心、誠心和良心贏得了村民們的理解和尊重。對于村里今后的發展,張康寧心中也勾畫了一幅美好藍圖:借助當前優勢,繼續擴大山蘇、油茶種植面積,搭建的特色經濟發展優勢平臺,走一條“以特富農”新路子。(三明日報寧化記者站 雷露微 文/圖)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