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24日訊(通訊員 肖丹 林同春 文/圖)免費救援、自帶設備、自購保險、花銷AA……在三明市尤溪縣,有這樣一支公益救援隊伍,他們一接到求助信息便第一時間集合,沖鋒在最需要的地方,在救援任務中發揮著特別的作用。 這支隊伍即為尤溪縣退役軍人火箭救援隊,于2022年底經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領導成立,是一支由退役軍人、村干部以及志愿者等組成的公益救援隊伍,共有核心成員、志愿者100多人,主要開展搶險救災、應急救援活動,協助做好優撫安置、烈士紀念設施維護等任務。 凝心聚力投身救援 36歲的楊秀秀是救援隊的后勤保障人員,在一家超市上班。她時常利用周末以及業余時間參與救援任務。“在一次水域搜尋任務結束后,連續幾晚我都失眠了,一閉眼全是落水人員的出水畫面以及家屬的痛哭聲。”除了參與搜尋任務,楊秀秀還連續多日自費為隊員們準備飯菜。 “當時正值隆冬,還下著雨,我們在橡皮艇上被凍得不行,想著能吃上一口熱湯飯就好了。沒想到,楊秀秀拎來2個電飯鍋,1天2頓給大伙送飯,那個紅燒肉尤其好吃!”62歲的梅堯曾是一名陸軍汽車兵,現為救援隊教導員,“若有戰,召必回。在尤溪,我的戰場就是參與救援任務”是他的口頭禪。 今年1月,西城鎮一位老人走失,梅堯、王征楨等一行隊員接報后隨即抵達現場,開展夜間搜尋任務。“搜尋到一處老屋拆遷區域時,四周黢黑一片,我們也害怕,但也得硬著頭皮進去找人。”梅堯回憶道,歷時5個多小時,終于在一個廢棄工廠找到了老人,“當時已是凌晨1點多,天又那么冷,若沒有及時找到老人,后果不堪設想。” “去年11月,在管前鎮雙山村,我第一次嘗試參加了一起山地救援任務。山上蘆葦雜草叢生,只能靠柴刀開路,累得想放棄。但看到大伙持續作業,相互鼓勁,不放棄任何希望,我被觸動了。”自此,20歲的王征楨正式加入救援隊,成為最年輕的隊員。他不僅沒落下每一次任務,還擔起了資料整理等工作。 53歲的陳學平曾服役于某陸軍舟橋旅,熟悉水陸搜救,多次參與水域搜尋任務,曾在一次任務中扭傷了腳,休養了20多天。“作為一名老兵,我想繼續發揮所長為家鄉人民做點事,而救援隊讓我感覺自己又找到了組織。”他說。 每一次救援任務結束后,有家屬激動地拽著隊員留下吃頓犒勞飯,有圍觀群眾拎來水果慰問……“我們是一支公益性隊伍,旨在有效補充政府應急救援力量。因此,對于受助家屬提供的物資等,我們或謝絕,或付費購買。”39歲的劉宗燦是救援隊隊長,曾在某野戰陸軍服役5年。 努力突圍現實困境 去年12月5日晚,城區有一人員落水。接到家屬求助后,救援隊18名隊員趕往現場。“當時,隊里缺乏水域救援設備,只能向沙縣、三元火箭救援隊借了2艘配有水下探測設備的橡皮艇。”劉宗燦說,每艘艇上安排4名隊員,大伙從清晨5時到凌晨2時輪番接力,累了,就在車里或者岸邊小睡一會,“那時,家屬在岸邊痛不欲生,而我們的行動就是在傳遞希望,不能停。” “我們使用5套排鉤進行地毯式搜索,水流湍急,橡皮艇搖擺不定,鉤子還不時被河底的亂石等雜物卡住,拉動特別費勁。任務結束后,那由粗鋼筋制成的鉤子都被磨損了一大節。”41歲的柯世棟是一名“兵支書”,其間,他不慎被排鉤扎傷前往醫院打破傷風針劑,“經此一事,我覺得要提升個人救援能力,就去參加繩索基礎技能培訓等。” 在這次連續6天的水域搜尋任務中,35歲的周銘權除了堅持參與任務,還自掏腰包給隊員們送餐,并承擔橡皮艇每天的油耗費,一共支付了1萬多元。“我的錢來自社會,也該用于社會,所以,我想盡力多做些公益。只要能幫助到他人,錢都是小事。”周銘權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已加入救援隊1年多,現為副教導員,其間,他還積極發動身邊親友或加入隊伍,或捐贈物資等。 由于所有的救援行動均不收費,救援隊的發展全靠“百家飯”(即政府扶持、愛心企業和個人捐贈等),以及隊員們的一腔熱血。因此,每一次救援任務中產生的費用,少則數百元,多至上萬元,都由隊員們自行承擔。“采購裝備、維護保養、日常訓練等都需要花錢,除了個人承當部分,還有部分資金是隊員憑借個人關系向愛心企業等爭取來的。”劉宗燦說,由于隊伍入不敷出,維持運營有困難,希望后續能夠借助社會各方力量,持續推動隊伍發展。 建強專業救援力量 救援隊成立1年多來,在當地政府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下,現有3艘橡皮艇、2個發動機等水域救援設備,以及安全頭盔、拋投器、繩索等山地救援設備。 “這臺發電機由縣應急局捐贈,可提供較長時間的發電需要。原先,我們只能自帶鋰電池發電機,夜間照明最多只能撐4個小時。所以,我們極其愛惜這些來之不易的設備,每次使用后都得檢查一邊,清理干凈后再入庫。”在救援隊的倉庫里,楊秀秀一邊整理設備,一邊介紹。 擁有基本救援設備是保障,為提升應急救援效率,救援隊還充分聯合周邊一切救援力量開展行動。“全市11個縣(市、區)都各有1支火箭救援隊,可同時聯動900人,縣內還有多支公益救援隊伍。之前,中仙鎮長門村一位八旬老人于夜間走失,我隊與閃電搜救犬基地聯合行動,其間,搜救犬幫助辨別了大致的搜尋方向。最終在凌晨5時許,安全尋回老人。”梅堯回憶道。 截至目前,救援隊已開展慰問困難老兵、公益救援和受災地區搶險救災等活動50余次,其中完成34起救援任務,獲救27人。隊員們的辛苦付出也逐漸獲得社會認可,相繼獲得市民贈送的10多面錦旗。 “救援隊隊員入隊得先簽生死狀,因此,他們會自行購買商業意外保險。為了給隊員們一份保障,今年,我局統一為隊員們購買保險,還幫助協調了一處辦公場地。”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有關負責人說。 為進一步強化隊伍建設,今年5月,救援隊組織召開了第一屆隊員大會,選舉出一批骨干隊員擔任隊長、副隊長等職務,并制定了裝備出入庫管理制度、車輛調配管理辦法等。 “我希望這支隊伍不僅能在縣內完成救援任務,將來還能到全國各地參加應急搶險任務。因此,必須要加強人員管理和隊伍建設,同時組織隊員參加各項體能訓練,以及無人機、無線電和心肺復蘇等專業技能培訓。通過不斷掌握新技能,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劉宗燦說,目前6名隊員擁有國家應急救援員證,26名隊員擁有紅十字救護員證,還有多名隊員分別考取了輕型無人機證、無線電臺操作證等。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